在算法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探索自我

□ 陈柳岐

来源:科普时报 2024-12-27

最近,两大热点事件引发关注。一方面,我国政府正加强对互联网内容推荐算法的管理,这预示着算法对社会的影响被严格审视。另一方面,字节跳动推出的人工智能对话产品“豆包”用户飞速增长,日活跃用户数近900万,展现了AI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速度。这两者看似独立,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在人工智能和算法日益强大的今天,人类该如何自处?

过去,我们曾以“万物之灵”自居,认为人类的独特性在于理性思维和创造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挑战这一认知。其不仅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还可以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能力,甚至开始涉足艺术创作、科学研究。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应认真思考重新定义自身价值,探讨人类独有的、机器难以复制的优势是什么。

人类是情感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怀、爱与被爱等,构成我们生命意义的情感体验,这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为了增强情感连接,我们需要积极行动,多参与线下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共度时光,建立深厚感情;培养同理心,尝试理解他人的感受,积极倾听并给予支持与关怀;练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

人类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类的创造力源于对世界的好奇,源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源于对美的追求。为了激发和保持创造力,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新领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接触多元文化;敢于挑战自己,尝试新事物;培养艺术爱好,通过绘画、音乐、写作等形式来激发创造力;积极与他人交流,进行头脑风暴,碰撞出新的想法。

人类是价值的构建者。只有人类才能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才能够为科技发展设定伦理边界,才能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人工智能发展,思考如何利用它来造福人类社会。

当下,我们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不是需要被重新审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协作能力和同情心;工作模式是不是需要被重新审视,不再将重复性的劳动视为核心价值,而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意义的事情中;人际关系是不是需要被重新审视,建立更加紧密的连接,共同应对挑战。人工智能的崛起,并非对人类的威胁,而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重塑未来的契机。只要正视现实,勇于改变,发挥人类独有的优势,我们或许就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我们该如何与AI共存?又该如何定义人类价值?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与探索。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文章
陈柳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专家简介
陈柳岐,教育学博士,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等你,在未来》系列书籍,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科幻阅读推广。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