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蚕节”见证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史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5-20

采桑是重要农事活动,这是《耕织图》中的采桑图。据《尚书》记载,西周时期栽桑养蚕已普及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视觉中国供图)

5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如期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为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的小满时节农作物茂盛生长渐至成熟,正是农事繁忙的时候。在我国古代,小满期间有很多传统风俗,其中有一个节日叫“祈蚕节”,祭祀“蚕神”嫘祖,这一习俗的流行见证了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历史。

“蚕神”嫘祖发明蚕茧抽丝制衣术

在我国南方,小满是与蚕桑有着密切联系的节气,此时正值初夏,桑叶生长,幼蚕孵出,养殖的蚕开始结茧,养蚕人家要开始忙着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了。《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描绘的就是小满时节江南人家煮茧缫丝的繁忙景象。

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丝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栽桑养蚕成为古代许多乡民的家食之源,以至民间流传着“家有十棵桑,穿衣不用慌”的俗语。如同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或崇拜的神一样,养蚕业中也有“蚕神”,她就是嫘祖。

嫘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传说她是养蚕织丝的创始者,史称“嫘祖始蚕”。《黄帝内经》中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纴之功。”说的是黄帝打败蚩尤后,举行庆功会,会上有蚕神献上黄白二丝,光彩照人。嫘祖见后受到启发,于是开始教百姓养蚕。嫘祖又从蜘蛛结网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从蚕茧中抽出蚕丝,以及编绢、织绸和制衣之术。她把化蚕桑为丝帛的技术传授给四方百姓,供天下人有衣服御寒。人们感念她的恩德,称其为“蚕丝鼻祖”,后世奉其为“蚕神”,并在许多地方为其建造嫘祖庙。

相传“小满”这天是嫘祖的诞辰日,所以把这天定为“祈蚕节”。在这天,人们会到蚕神庙举行祭拜嫘祖的仪式,供上酒和丰盛的菜肴,祈求未来风调雨顺、蚕丝丰产。这种风俗在蚕乡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还有些地方举行这种仪式。从“祈蚕节”的由来和嫘祖的传说中,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掌握了养蚕和丝织的技术。

我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而且丝织业绵延数千年,创造出辉煌的中华蚕桑和丝织文化。

在对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织绸了。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商代已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周礼》记载“国有六职”,在国家的六种重要的生产职业中就包括纺织生产。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中国的蚕丝绸缎等产品运向中亚和欧洲,开通了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中国的蚕桑养殖和纺织技术也逐渐传到了世界其他国家。

从唐朝至元明清历代,蚕丝绸缎的生产技艺不断提升,各种纺织机械如斜织机、提花机等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丝织品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不仅有了我们日常统称的绫、罗、绸、缎,还有绢、纱、绮、锦、缂丝等不同的种类,花色纷繁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至今在世界仍享有很高声誉 。

我国不仅民间有祭祀蚕神的习俗,历代统治者也一直对祭祀蚕神的活动非常重视。在许多朝代的皇宫内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自祭祀蚕神。一些史书中还有“天子亲耕,王后亲蚕”的记载,意即在小满这一天,帝王要亲自耕田,王后要采桑喂蚕,以表达对耕田织布的重视,推动蚕丝业在民间的发展。古诗云“小满见新茧,蚕丝成绮罗”。小满祈蚕的习俗承载的是国富民安的希望。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嵇立平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嵇立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曾任《科技潮》、《人才》杂志社总编辑。现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多部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及电视剧剧本,其中科普散文集《垃圾的故事》(与人合著)曾获新闻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的荣誉,获得过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好新闻奖、及多项文学作品奖、课题论文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