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散发的科学之光

□ 嵇立平

来源:科普时报 2025-10-17

曹雪芹绘就的煌煌画卷《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诸多“科学情节”,犹如散落在锦绣文章间熠熠生辉的星辰,使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科学的“吉光片羽”。

病案中的医学与药理学

《红楼梦》中有许多出诊情节,所描述的医案、药方,以及对病理与药理的辨析,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诊病技术和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如“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张友士为秦可卿切脉诊病,从具体的脉象(沉、数、伏、细、无力)出发,推导出脏腑的功能状态(心火、肝郁、肺虚、脾弱),再将这些内在病机与外在症状(经期不调、肋胀、眩晕、纳差)一一对应,诊断秦可卿病症为忧思伤脾、肝木过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诊断链条,遵循了中医“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的逻辑。

如“周瑞家的”在薛姨妈处,提及为宝钗治热毒病的“冷香丸”,其制作需在春夏秋冬四个节气分别采集四样花蕊(牡丹花、荷花、白芙蓉、白梅花),配以纯净的“无根之水”(露水、雨水、霜水、雪水),加入蜂蜜、白糖调和,犯病时用黄柏煎汤送下。这看似极尽玄奇的配方虽然不尽科学,但也并非曹雪芹故弄玄虚,它实则表达的是古人将药理与物候结合的一种探索,是对传统医学“顺时养生”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还有对林黛玉“不足之症”的持续性描写:咳嗽、咯血、潮热、体弱,从现代医学视角看,其症状肺痨的表现极为相似,堪称一份经典病历。

怡红院的“胭脂工艺学”

在“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贾宝玉在怡红院为平儿介绍自己亲手制作的胭脂:“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调和后“盛在瓷盒内……伏天晒一日”,最终制成“细腻如脂”的成品。

这段描述包含了从原料提纯到配方添加,再到工艺成型,最后经过自然晾晒去除水分、浓缩质地而成型的全过程。这种对“日常小物”的技术打磨,展现了当时对物质材料进行深度加工与优化的技术,是当时手工业精细化发展在“闺阁生活”中的缩影,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份简洁专业的手工艺品制作手册。

还有“晴雯补裘”与“莺儿编结”情节。晴雯补雀金裘,采用孔雀金线与缂(kè)丝,精准匹配原料,运用“缂丝”针法和妆花工艺,还原织物的纹理和光泽,体现了高端的丝织修复技艺;莺儿编结,则展示了民间工艺的精湛,她运用“盘、绕、穿、压”等技法,编织出“一炷香”“连环”等多种样式的梅花。还能根据不同色彩特点,巧妙搭配经植物印染的五彩丝线。这些细腻的情节呈现了清代纺织印染工艺的高超水准。

大观园的造园技术与工程学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艺术瑰宝,其设计融合建筑、山水与植物,每处景致都别具匠心,是一项综合性的古典园林的典范。

大观园“全景式呈现”描写,集中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以贾政携清客、宝玉巡园题额为线索,逐处拆解园林设计的匠心,堪称对大观园造园技艺与景致的“专业解读”。在大观园院门,“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作品以贾政之口点出:“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则有何趣”,诠释了以假山障景造园的手法。

在沁芳亭众人见“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原来是“从东北山坳里引了一股活水,屈曲而流”,经沁芳闸调节流速,再蜿蜒流经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等各处。以活水贯穿全园并循环利用,可见大观园水利工程之精妙。在蘅芜苑中,“插天的大玲珑山石”间,丛生“杜若蘅芜”等异草,不见花木却异香扑鼻,展现了叠山与植物配置的奇巧。在建筑学方面,怡红院的镜面设计、潇湘馆的翠竹掩映,稻香村的“田舍家风”,均体现了高超的空间布局、采光、借景等建筑美学与实用智慧。

作品通过贾宝玉等文人对大观园的观赏视角,拆解障景、理水、叠山、建筑布局、生态设计等技艺,再现清代造园技术的卓越和科学。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嵇立平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嵇立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曾任《科技潮》、《人才》杂志社总编辑。现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多部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及电视剧剧本,其中科普散文集《垃圾的故事》(与人合著)曾获新闻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的荣誉,获得过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好新闻奖、及多项文学作品奖、课题论文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