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8-23


《科学传播:科学家实用指南》,[英]劳拉·保沃特 凯·瑶曼著,李星男等译,李大光校订,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笔者从事科学传播(国内仍然称为科普)研究和教学33年,经历了中国科普的辉煌时代。中国科普在宣传和动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科学传播历史、社会意义,传播本身所涉及到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以及系统的评估模式仍然需要研究,科学家通过实践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有序推进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科普模式具有重要价值。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科学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传播:科学家实用指南》(Science Communication: Practical Guide for Scientists)近日由科普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由英国学者于2012年写作出版。 在翻译出版之前,这本书在我桌子上的资料堆里已经多年,书中的很多资料和数据都进入到我的课件,其中的调查和评估方法在一些课题研究中都有所采用。这是一本由数十位学者为科学家做科学传播而撰写的非常实用的书。

英国是科学起源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大工业最早的国家。19世纪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英国的技术、商业和金融人才向欧洲各国输出,从而带动了比利时、法国、德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英国皇家学会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学术团体。早在将近200年前英国科学研究院的“圣诞演讲”,至今仍然吸引影响着众多的公众。悠久而深厚的传统必然导致精粹的经验,而经验的表述由产生经验的人进行描述,与他人观察进行总结后的表述具有本质的不同。本书的作者都是科学传播的一线参与者,他们是东英吉利大学科学家和科学技术教师,同时也是在信息时代将自己的亲身探索通过现代媒体进行传播的代表。

如果仅仅认为本书的作者就是单纯的科学传播实践者,那就错了。在书中,参与写作的学者们从英国和世界的科学传播制度和政策、公众参与的心理、合作者的配合效应,甚至自己做的活动如何进行评估,以及怎样使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等评估方法都进行了探讨。同时,他们还用最初策划方案与最终的评估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在英国进行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设想的解决方法。

《科学传播:科学家实用指南》介绍了科学传播的简短历史,全面地为有效的科学传播活动和事件的设计及交付提供了想法、灵感和实用建议。这本书使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科学家撰写的各种案例研究,突出和说明了诸如与学校、政策制定者、公民科学家和普通公众互动等领域。同时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如申请资金来源、设计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最佳实践的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美国每两年发布的《科学与工程学指标》国际科学素养比较数据来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当然,科学素养并不是科学传播的唯一目标,公众理解科学包括了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科学的伦理、科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乃至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与认识。但是仅仅从科学素养中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个单一维度来看,中国目前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与教育体制、科学教育普及程度、中国的教育历史有关,但更重要的,应该与科学家参与科学技术普及的程度密切相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都产生于科学家的实验室,以及他们每日的科学活动。只有他们才能真正讲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而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是行政人员所不可能具有的。科学家的缺失是科学传播中精髓的缺失。从这个角度讲,《科学传播:科学家的实用指南》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过去历史和目前发展的形势看,中国的科普仍然处于有法律、有号召、有纲领,也有积极动员,但是,唯有科学传播本身的科学性的探索仍然处于空白。从这个角度讲,真心希望中国科普能够真正走向科学化道路,而且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自己的路,走上“科学地进行科学传播”之路。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 




相关文章
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专家简介
李大光,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