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象学看夏季六节气
来源:科学网 2024-07-19

去年立春节气(2月4日),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了春季6个节气的6个首日封,今年立夏节气(5月5日)又发行了夏季6个节气的6个首日封。本文是夏季6个节气首日封文字稿的原稿,主要从气象学角度阐释。

24节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是为适应我国特殊的快节奏气候和快节奏农业而诞生的。它对保障我国古代农业基本收成居功至伟。但正因为它诞生条件的特殊性,这把钥匙只能开我国农业这把锁。它不像“四大发明”那样,能推广和应用到全世界。即使周边国家,传播过去的也只是文化,而不能简单用之于农业。

立夏: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就是“长”的季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又说:“立,建始也。夏,假(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因为,孟夏之日,“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节气平均气温已猛升到19.7℃。只不过“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罢了。其实,“夏木阴阴正可人”,夏天也是很可爱的。

小暑节气的民俗主要有,皇帝率百官到南郊迎夏,祈求五谷丰登;民间有“立夏称人”、吃“立夏蛋”以及“尝三鲜”等,内容都是祈望平安度暑。

在中医五行里,夏季属火,对应脏腑为心。“暑易入心”,而“心主神明”,因此夏季中养生主要养心。所以,度夏在心态上要平和,心理上要“心静自然凉”,以减少身、心中暑。

黄河中下游立夏时节,开始进入全年的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盛期。但黑龙江最北部仍在过冬,青藏高原上甚至还是冰封雪飘的隆冬季节。

小满:小满节气中北方夏收作物冬小麦开始灌浆,因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节气中黄河中下游地区节气平均气温23.1℃,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

由于小满节气气温升高,大气对流活动增强,大自然降水形式从大面积的锋面降水为主,逐渐变成以局地性的对流性雷阵雨为主,就是俗话说的“雷雨隔牛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天气。

小满正值冬小麦灌浆时期,但北方多有干热风危害,即高温、低湿、有风天气。植株耗水量急剧增大,小麦易被高温逼熟,停止灌浆,千粒重降低。甚至“麦黄西南风,麦收一场空”,须及时浇好“麦黄水”。

芒种:芒种是夏季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节气中,冬小麦等夏收作物成熟收割,夏播秋收作物开始播种,春播秋收作物须加强田间管理,即正是“三夏大忙,虎口夺粮”时节。“虎口夺粮”是指麦熟一晌,收麦如救火,大风、暴雨、冰雹等各种强对流天气都可使收成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农谚说:“春争日,夏争时。”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阳历日期每年不同,但大都在芒种节气之内。古代称五月为“恶月”,端午为“毒日”。所以围绕端午的古代民俗是一系列辟邪禳灾、祛除病瘟等活动。例如,悬艾草,插蒲剑,戴香囊,喝雄黄酒,贴五毒符,挂钟馗像等。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芒种节气平均气温已升到25.8℃,我国大部地区气候开始炎热,南方更是多雨潮湿,蚊蝇孳生,蛇虫频繁,传染疫病也多开始流行的缘故。农谚说法是“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夏至:“绿树阴浓夏日长”,夏至正是全年日最长的日子。我国最北的黑龙江漠河日照时间长达17.1小时之久,还不计很长的“晨昏蒙影”(太阳在地平线下但天仍亮,俗称白夜)时间。所以,《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极也。”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后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开始减少,因此古人说“夏至一阴生”。但夏至还不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因为地面收到的太阳热量仍大于支出的缘故。黄河中下游地区夏至节气平均气温约为26.5℃。

我国冬季有著名的“冬九九歌”,其实夏季也有“夏九九歌”。从下面综合的夏九九歌也可看出全年最热不在“一九,二九”中的夏至节气:“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炎秋如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夏至节气中我国南方已进入了梅雨季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季节气温高湿度大,衣物容易生霉,因此又称“霉雨”。梅雨多少对农业影响很大,雨少了干旱,多了又会成灾,甚至“梅霖倾泻九河翻”。

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犹小也。”所以民谚才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其实黄河中下游地区小暑节气平均气温已达27.1℃,很接近大暑节气了。

小暑节气内,我国东部地区雨旱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进入了伏旱季节;而华北、东北干季结束,进入一年一度的夏雨季。即从气象学中的“南涝北旱”,变成了“北涝南旱”。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闷热难耐,空调病开始大量增加。这种因寒中暑,中医称之为“阴暑”,以区别于因热中暑的阳暑。这是因为冷气、电扇、冷饮等阴寒之品过用伤阳致病。所以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夏季该出汗时就要适当出点汗排除陈寒,这也是大自然给人安排的一种健康、防病措施。

小暑节气中的“六月(初)六”是古代的“翻经节”“洗晒节”。因为天气久潮,希望在“六月六”翻晒衣服,可以去湿、防霉、防蛀。这连皇室也不例外,所以有“六月六,晒龙袍”之说。“六月六”,古代还称“重阴节”,因为古人认为,九是阳,六是阴。

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中之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尤大也。”民谚“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中的中伏10天,正是在大暑节气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节气平均气温27.4℃,正是全年最高。有趣的是,全年中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高温日数,却绝大多数出现在小暑而非大暑节气;全年极端最高气温也几乎都出现在6月而非7月。这是因为北方小暑多在干季,晴天午后易出现高温的缘故。

其实,我国大暑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是出在最干旱的新疆吐鲁番,32.8℃,不过由于那里空气干燥,尚较易耐;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节气平均气温虽仅29℃~29.5℃左右,但因又闷又热,“如入深甑遭炊蒸”(甑是蒸笼中放食品的器皿)。过个夏天要瘦好几斤,称为“疰夏”。所以陆游才会在大暑节气“板着手指头”数残夏还能狂几天:“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北)斗柄回。”可是,此时黑龙江最北部和青藏高原上,即使也是全年最热,仍是不出现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的。

大暑伏天最热,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最足。中医常在“三伏”的头天进行“三伏贴”,最能把体内陈寒驱出,达到冬病夏治目的。我国许多地区伏天吃“伏羊(肉)”,喝暑羊(肉)汤以及夏季要适当多出汗等,也都出于这个原因。

民谚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大暑无汗,收成减半。”大自然该热则热,古代历史上夏季过凉的年份多出现疫病,庄稼收成多不好。



相关文章
林之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专家简介
林之光,到中央气象局(今中国气象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任《中国气象报》总编辑。1995年起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有科研专著多部,中英文论文70余篇。1992年开始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