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钉钉被学生打一星看网课的心理需求
□ 李峥嵘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因为新冠肺炎的影响,全国学校推迟开课,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建议,各学校也发出了远程网络学习的方案,其中“钉钉”是被选用最多的一款应用软件,但是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它在各个应用商店都被负面评论所淹没。

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在各个软件平台给“钉钉”打一星,故意说“打5星,分5次给”,一度把分数刷到了接近一分。传说一个APP如果评分低于一分就会被强制下架,当然这是一个谣言,虽然“钉钉”没有被打低分打到下架,但是“钉钉”似乎“钉”不住了,公开发图、发视频“向小学生势力低头”,卖萌说:“相识是一场缘,不爱请别伤害;求少侠们手下留‘星’;求打5星,一次给!”

为什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喜欢“钉钉”呢?

首先可以看到:集体打一星背后的一个心理机制是不愿意被控制。

“钉钉”原本设计的目标是方便公司管理,“钉钉”的产品经理曾经说,“钉钉”的设计是给一个集体做产品。而集体人格是反个性的。“钉钉”是一款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而存在的应用类APP,主要就是为了做计划、组织、控制,包括打卡定位、审批流程、上下级沟通等都是符合管理学最基本的要素。现在用来管理学生也是卓有成效,有没有签到、有没有交作业、老师对作业满不满意……家长和学生都会同步收到“叮”的提醒。超时不签到、不听课、不交作业,还会不停“叮”你。有的学生抱怨说:“这软件把手机变成了监狱。”有的学生反讽说:“感谢钉钉让我足不出户过上了‘007’的生活(意即一周7天从零点到零点,都在老师的掌握中)。每天按时打卡,真开心,腰不酸腿不痛,连心脏都不跳了。”

这次的网络软件引起大规模反感,值得我们思考:网络时代如何运用新技术让人们爱学习、会学习?

教育不只是管理,而在于“教”和“育”。孔子时代就讲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今天只要有速度不算太慢的网络和手机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有教无类”,但能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呢?“10后”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喷”目前的网络学习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学习中作为一个主动者的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终生学习、自我实现。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讲:“除了寻找自我之外,人的一生别无所求。”因此真正的教育在于激发和回应内在的学习需求。学习需要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大脑中的劳动过程和成果是很难被监控的。不停地要求打卡,对学生来说是与他们期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核心需求背道而驰的。

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根据孩子的程度匹配不同的教育资源,给他更多个性化的课程选择。

比如说同样是讲新冠肺炎,如果老师不只是简单地把课堂教学搬到线上,而是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做更多细致的工作,筛选出讲座、游戏、影视、科幻、动画片等不同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程度去选择,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甚至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搜索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在促进学习的教学中,促进者的主要时间不是放在传统教师的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花在学习材料的搜集和提供上。“相对于把大块的时间都花在备课和讲课上,促进型的教师集中精力于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以使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他们也花时间去思考和设计这些材料的显示方式,以优化或者简化学生在研究消化这些材料时实际的和心理上的步骤。”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普及如虎添翼,也对教育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在技术上完全实现了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而以促进者取而代之,即促进学生的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让学生得到由他们自己设计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经验,体验到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的快乐。

如何利用海量的资源、云计算、大数据来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理解其内在兴趣,并提供适当条件,以促进学生的自发的有意义感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自尊,挖掘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学习潜能,而不是以强制手段,否定、扭曲、抹杀其本性——这一切值得教育者思考。

(作者系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教育专业硕士)



相关文章
李峥嵘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