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第3个星期日是父亲节,我们想来聊一聊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正担起做父亲的职责。
父爱不缺位 孩子更健康
□ 李峥嵘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父亲,这个词语不只是一个生理上的意义,也不只是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更是一种教养的职责。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父亲缺席的情况很常见。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社会观念普遍认为男性的成功应该是在外打拼,父亲认为只要拿钱回家就行;另一个原因是夫妻关系不和谐,母亲有着照顾孩子的天然优势,导致父亲有意无意被排挤在育儿之外。研究证明,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养同样重要,父亲的角色是母亲难以替代的。失去父爱会导致情商发展的不平衡,而情绪的稳定与否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南非西北部的国家公园里,曾经出现过一种反常的现象:原本天性温顺的小公象越来越富有攻击性,它们会拉帮结伙地欺负附近的白犀牛,甚至残忍地用脚踩死。原来政府为了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采取了猎杀成年公象的做法,这就导致几乎所有的小象在成长中都没有得到成年公象的管教。当公园引入成年公象后,成年公象教训暴躁的不良少年,为它们与其他动物和平共处树立了榜样。

人和大象当然不能简单类比,但是在人类孩童的成长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缺少规则管束、道德伦理约束和榜样示范,容易走上放纵和堕落。教育研究者发现,以身作则的父亲参与养育的孩子在同伴中更少表现出负面性和攻击性,更多表现出慷慨和乐观的态度。如果是暴力倾向的父亲,则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卡西·卡斯腾斯是国际体育联盟的创始人,也是国际知名的演讲家训练师,当他看到普遍存在的无父人群,发起了一项“世界需要父亲”的运动,他的作品《做个真父亲》以25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呼唤父亲回归家庭,担起父亲的责任,以身作则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者发现,父母和孩子每天的平均沟通时间在19~36分钟,其中70%的沟通内容是负面的或者纠正式的。这个调查数据可能会依据取样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这和我们的日常感受是接近的,很多父母跟孩子的沟通偏向于纠正式。但教育研究证明,用正面肯定的方法来鼓励孩子养成做事的好习惯是更有效的方法。《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帮助很多领导人发现肯定的力量,其中有一点提到沉默和停顿一下,让对方感到你在为他而高兴。《做个真父亲》认为这一条建议对父亲运用到日常教育中是十分有意义的。书中说: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父亲因为我做某件事做得好而表扬我,甚至说我的行为帮助家人变得更好,现在父亲停顿下来,慢慢地呼吸,轻微地叹息,然后对我说:“你真是太棒了”,如果孩子能有这样的经历,他会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潜能,《做个真父亲》说了几个原则。

1. 全面鼓励孩子。从精神、信念、智力、情感、社交和身体等方面塑造孩子,感受到孩子的价值和独特性,而父亲的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而不是溺爱,或者是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2. 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来肯定孩子。1~6岁的时候经常用“你真棒”“你做得真好”这样的赞美;6~8岁的时候,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他坚持的价值观都应该得到表扬;7~11岁(男孩会推迟两年左右)时肯定孩子身体的发育,多称赞他们的身体健康强壮;12~18岁,鼓励他们交到好朋友,称赞:“你的朋友一定会喜欢你”;19~21岁认可他们良好的价值观、正确的抉择和清晰的自我身份的认知。所有的这些肯定都是对他们施加正面积极的影响,培养自信、自尊、身心健康的的良好形象。

3. 要根据孩子独特的天赋和风格来肯定他们。特别是在多子女的家庭,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个性,不要进行简单的比较。每个孩子都有不能够被考试成绩所衡量的独特性,包括诚实谦卑、乐于助人,忠诚善良、有责任感、尊重他人、无私的爱……而这些将支撑他们的人生走得更远。

4. 根据孩子独特的社交类型来肯定他们。父亲和孩子很可能会具有不同的社交风格,有的父亲雷厉风行,就不喜欢小心谨慎的孩子;细致耐心的父亲看不惯大大咧咧的孩子。其实每种社交风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说富有激情的启发者,他们的强势是善于鼓励他人,弱点是冲动、不注意细节。而支持型风格的人,强项是善于建立关系、促进团队和谐,弱点是可能不够主动,或为了追求和谐而牺牲结果。

因为性别的差异、风格的差异,父母配合起来养育孩子会对孩子成长更有益。如果父亲过去参与的比较少,依然有机会补救,只要记住: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跟孩子相处的质量比无效时间更重要。

因为种种原因,单亲家庭也很常见,单亲母亲也无须过于担心。因为人类社会很复杂,即使父母离异,父亲还是可以定期照顾孩子。孩子在学校、社会中也会找到男性长辈作为榜样,甚至在书籍、自己爱好的领域也能找到榜样。

(作者为教育专业硕士、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