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画家保罗·罗西在20世纪70年代所描绘的距离火星最近的卫星火卫一的场景。 |
□ 李峥嵘
在人类的足迹还没有踏上火星的远古,思想早已飞跃到群星之上,对火星有了无数绚丽的想象。而在科幻文学发展历史上,火星一直是耀眼的明星。
火星人入侵和地球英雄
文学对火星的想象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早期,天文学家还没有排除火星上存在智慧生命,科幻作家就幻想地球人去火星串门,也有一些科幻作品讲述科技发达的火星人对地球人怀有恶意。早期最有名的作品是1898年出版的威尔斯的《世界大战》。该书以纪实的口吻讲述了火星人入侵地球,最后因为火星人对地球上的微生物和细菌不具有免疫力,被这些细菌杀死,地球人才得以幸免于难。1938年根据该书改编的广播剧播出,当时正值大战期间,而且播出形式是模仿新闻播报,所以很多听众信以为真,随即引发了逃亡恐慌。这也成为传播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
也有一些作品塑造了科幻探险英雄的故事。埃德温·李斯特·阿诺德1905年出版的《火星上的格列佛》被看作是科幻小说发展的一座小里程碑,讲述了一个地球上的现代战士“嗖”的一下飞跃到火星,遇到了一些奇怪的生物,经历了一番奇遇,成了一个英雄。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火星公主》系列从1912开始一直持续创作到20世纪40年代,一共写了11部,他所描写的火星富饶迷人,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
改造火星和火星生存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地基天文观测水平显著提高,科学家没有找到任何火星生命迹象。人类发射了探测器近距离观测太阳系内的天体,甚至有探测器着陆火星。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找到“火星人”或者其他生物。但是,如果人类想要探索太空,科学家认为火星依然是地球人向外大规模移民的重要基地,因此不少科幻作品大胆改造火星,在文学故事中逐渐把火星变成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火星编年史》描写世纪之交,地球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火星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该书由26个关系松散的短篇故事构成,故事并不是按顺序一次写成的,而是作家布拉德伯里从1946年持续到1951年,用了五年时间陆续创作而成。书中想象前三批火星探险者都死于掌握神奇力量的火星人之手,但不屈不挠的人类终究还是在火星上安身立命。而地球老家的矛盾日益加剧,毁灭性核战一触即发。定居火星的人类心怀故土,纷纷返回地球参战。地球和火星双双走向衰亡……布拉德伯里以隽永的笔触,吟唱出盛极而衰的火星文明挽歌。中国科幻作家郑文光称布拉德伯里具有诗意的和象征主义的写作风格,他所关注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对物质畸形繁荣的反感、对小镇生活的向往、对青春的追忆与淡淡的乡愁。《火星编年史》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社会批判作品。布拉德伯里通过对幻想的火星世界的细致刻画,折射出人类的劣根性和种种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引人注目。地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移民团队登陆火星,要将这个辽阔、荒芜、孤寂的星球改造成生机盎然的伊甸园。他们在火星轨道上设置超大型的反射镜,把光线折射到火星表面上,融化冰霜;挖掘超深天井,释放热能。一场巧夺天工的浩大工程在火星展开。在这壮观的前景背后,移民内部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与此同时,地球与火星之间也弥漫着一股紧张危险的气氛。火星三部曲探索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基因工程、长寿保健等等话题,也思考了跨国公司带来的不良影响,包括人类是否有权彻底改变一个荒野星球。
21世纪最有名的火星作品《火星救援》,讲述了一名落单的宇航员在火星大棚里种土豆求生的故事。作者安迪·威尔自己就是一个科技宅男,整个故事设定的时间点以及火星探索所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根据现实中各种版本的NASA火星计划来的。所有的解决方案,也都是安迪·威尔用精确的物理、化学和植物学数据一步步算出来的。这部作品的发布也不同于以往的科幻小说,一开始是放在网上免费阅读,结果只有3000个读者。然后他把书放到了亚马逊上的自出版平台,标价0.99美元,不到3个月卖掉35000册。2013年3月,兰登书屋以六位数买下小说的版权。仅仅4天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买下电影版权。2015年,全球公演,同时中文版出版。
科幻竖起了现实的一面镜子
回顾火星题材的科幻作品,有的属于对现实的反思,比如《世界大战》实际上是通过外部势力攻占英国来表示对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的担忧,对帝国主义进行批判,指出火星人攻占英国就像大英帝国以其先进的科技占领其他国家一样。还有一些属于太空探索,描写了在星际旅行中遇到的困难、人类与外族的冲突,由此引发的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
过去我们仰望火星,今天我们要登上火星,为什么还需要科幻?因为科幻从来都不只是幻想未来。在《科幻编年》这本书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科幻作品的内容过时了。1969年阿姆斯特丹在月球上迈出的第一步,使得月球探索类的科幻作品不再流行,但从未有人认为威尔斯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不再属于科幻作品。使作品流传下来的是幻想,而非科学。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幻作品的宝库愈发丰富深奥,错综复杂。”
科幻其实不是要预测未来——虽然对未来有影响,科幻对未来世界大胆绚丽的想象会给真正的科学家以灵感——更多是属于时代的产物,竖起了现实的一面镜子,照出地球人的爱欲恨惧。表面写的是太空拓荒,实际思考的是生存和发展。随着人类距离火星越来越近,科幻这一题材依然在不断地发展。在未来险境丛生却又激动人心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那些能应对变化的思想。
(作者为教育专业硕士、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