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喜悦”激励探索之旅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3-05

2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毅力”号火星车降落时的第一视角视频画面。视觉中国供图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博物学家彼得·马伦在《彩虹尘埃:与那些蝴蝶相遇》一书中,记录了童年偶然与一只蝴蝶相遇的瞬间。他5岁时,在户外抓到了一只蝴蝶,那只蝴蝶从他的手指间溜出去,逃之夭夭,但是有些颜色留在了他小小的手掌上,他举起手对着太阳看着这些闪闪发光的小颗粒,这是蝴蝶掉的灰,他把它称为“彩虹尘埃”。无论时光如何流逝,5岁时这个闪耀的时刻在记忆中始终明亮如初。多年后,他引用作家纳博科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狂喜之情:一个孩童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时刻,感官不说半句谎言。它铭刻着你第一场心怀激荡的经历,大自然的颜色、味道和声音似乎印在了你的身体里,不止印在脑海里,更深深地印在了你的骨髓里。纳博科夫管这叫心醉神迷,但心醉神迷的背后还有一些难以名状的东西:“那是片刻的真空。”纳博科夫是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热爱蝴蝶的博物学家,他也曾用这样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了发现的惊喜:“一切我之所爱奔流而入,与天空大地合而为一之感。”

无论是纳博科夫所称的“心醉神迷”,还是彼得·马伦所说的“彩虹尘埃的时刻”,都代表着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事物,开启持续一生的探索之旅。

正是这样“发现的喜悦”,激励着人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如饥似渴、锲而不舍冲出地球,奔向宇宙的深处。作为一个普通的学习者,怎样才能遇到这样的发现的喜悦?

留心学习 遍访名师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在钢琴家施纳贝尔那里遇到过发现的喜悦时刻。他12岁时旁听钢琴家施纳贝尔的课。真正上课的是一个同学的姐姐利齐。有一次,老师批评利齐并没有把耳朵真正听到的弹出来。“你弹的是你‘自以为’听到的。但是,那是假的。对这一点我听得出来,听众也听得出来”。利齐一脸困惑地看着他。“你听听我所听到的舒伯特吧,或许你能听出其中的奥妙。”他随即坐在钢琴前,弹他听到的舒伯特。利齐突然开窍了,露出恍然大悟的微笑,换她弹的时候,德鲁克也听出来了不同,脸上情不自禁露出一样的微笑。德鲁克对音乐的鉴赏力不足以成为一个音乐家,但是他通过旁听音乐课,突然发觉了学习的方法:“我恍然大悟,至少对我而言,所谓正确的方法就是去找出有效的方法,并寻求可以做到的人。我了解到——至少我自己不是在错误中才能有所体认,我必须从成功的范例中学习”。从那以后,他不遗余力地在探访杰出教师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一听说谁是“大师级”的老师,就设法溜进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旁听、观看。若是不得其门而入,也设法问学生,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教的,他成功的地方在哪儿?

深入钻研 锲而不舍

近日,“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先生的中文版自传《我的几何人生》与读者见面了。丘成桐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半个世纪以来以数学为出发点,依靠它的指引,照亮寻找真和美的旅程。丘成桐凭借证明卡拉比猜想获得了堪称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借用三段宋词来描述一个人成就大事时的三个阶段:开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宋词,正是我用6年时间证明卡拉比猜想的心路历程。也就是说,刚开始时要找到一个制高点,对整个问题有通透的理解,然后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地工作,最后灵光一闪,突然看到了完成证明的途径。正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样,“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一种奇妙的经验,每一个环节都要花上很多细致的推敲”。

努力向前,不惧失败,才有可能柳暗花明,最终得到发现的喜悦。

万事俱备 静待东风

发现的喜悦也可以说是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好似“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日本著名数学家冈洁也说一生中曾数次体会过发现的喜悦,第一次感受到酣畅淋漓的快乐,是攻克多复变函数的中心问题。他曾经思考了3个月,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他强迫自己继续研究,但每次只能勉强撑住十来分钟,过后便昏昏欲睡,甚至被朋友们送了一个“嗜睡性脑炎”的绰号。有一日,他坐在朋友客厅里发呆,突然处理问题的方法已了然于胸。“当时的我满心欢喜,毫不置疑这个发现的真实性。即使踏上了归程的火车,我的内心依然欣喜若狂,数学早已被我抛之脑后,眼中只有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

思考的过程是艰苦的,可能很长时间看不到方向,但是坚持下去,就能找到出路。冈洁后来在他的散文集《春夜十话》中概括发现的艰苦和喜悦:“最初完全摸不清方向的探索状态,以及之后昏昏欲睡的停滞状态,都是发现历程中十分重要的过程。就像种子被撒进泥土后,需静待一段时间才会发芽;亦如结晶作用的发生,也需物体被置于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万事俱备,仍需静待东风。所以即便感到研究一筹莫展,也不可轻言放弃,必须耐心等待潜意识里的种子慢慢成熟发芽。想法初见雏形之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祝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发现的喜悦,犹如你想出门捉蝴蝶,蝴蝶正好停在你眼前。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