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幕日 人生开卷时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6-10


今年全国高考已然落下大幕,1078万高考生踏进考场,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大考。接下来就只有被动等待考试结果和录取通知吗?十余载苦读,就要被一张考卷定终身吗?并非如此,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无论高考结果如何,都不意味着一生从此被固定。

高考之后,学习不停,在不可知的世界里,我们的思维需要持续地成长。在技能日益更新加快的时代里,只有技能是不够的,只有思维的成长才能为一生赋能。我们不妨从思维成长的角度看看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

如何理解人一生的发展

全国新高考Ⅱ卷给了一个描红漫画,是一个“人”字的描画:“逆风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从发展心理学来看,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人一生历经青年、中年、老年的比喻,面对逆境不停滞、面对波折不偏激、面对停滞静待时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不停下脚步。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值得关注,每个阶段都会有发展中的行为变化。

北京卷的作文第2个题目给的材料是:“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什么才是成熟的模样?《心理成熟度量表》提出了心理成熟的6个维度:自我洞察力、社会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交风格、适应能力、爱的能力。因此,成熟不是一时一地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通过一场考试就能毕其功于一役。保持警觉,不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提高适应能力。

此外,天津卷所提到的纪念日的意义,上海卷讨论时间的沉淀,浙江卷探讨得与失,都有一个核心:如何理解人的发展与时间的关系。人生是一个不断获得也不断丧失的过程,怎么看待这个过程?关注点是获得还是丧失?是在时间的洪流中迷失自己还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成熟起来?这是需要一生思考的问题。

如何理解人的发展目标

全国乙卷给了一段材料:“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要求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个题目强调了一个人的发展需要确定目标并付诸行动。从心理学上讲,你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和你所认同的价值观相一致,设定目标的目的是赋予你所从事的工作以意义,怀着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始终保有激情,最终主导前进的方向。

对于学生来讲,如果把考上一所名校看成目标,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你坚持中学生活,但是这种目标不具有可持续性。每所大学里面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无法毕业,他们考上大学以后就沉迷于游戏,认为自己过去所有的辛苦都要在大学得到补偿。一个分数,一个学校,一个外在的目标,不是真正能够推动你前进的目标,这是一个永远赢不了的比赛,你永远无法获得足够的满足感。你要找到一个能够让人生旅途持续下去的内在目标,比如说渴望与身边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渴望从经历里面汲取成长的经验,渴望获得自主、自由和充分选择的权利,渴望将自己所学与世人分享、渴望探索纯粹的美学或理性世界……

日本艺术家葛饰北斋学艺50年,70岁时候创作了《神奈川冲浪里》,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事业生涯的巅峰,而是开始。他说:“我在70岁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不值得我操心,在75岁的时候,我将学会一些绘画自然动物、植物、树木、鸟类、鱼类和昆虫图案的方法;当我80岁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真正的进步;在90岁的时候,我将深入探索生命本身的奥秘;到100岁时我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在110岁的时候,我所创造的一切——一个点一个条线,都将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生动性。”我所采访过的很多有成就的人,例如历史学家阎崇年、民俗学家何大齐,都认为自己70岁后比70岁之前更为忙碌,而他们现在年过80了,认为自己依然有很长的路可以去探索。

如何理解个体选择与时代潮流的关系

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列举了革命先烈和时代学习的榜样,让考生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北京卷第一个题目是《论生逢其时》,材料中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些题目不只是在考场上需要挥洒文采、表达观点,更值得离开考场之后思考。

几乎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时代,因此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文字被一代一代的人引用:“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年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蠢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在浩浩荡荡的大时代里,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沙子。如今,在强大的技术面前,每个人似乎都是会被轻易碾压的蝼蚁。那么,怎么看待个体和时代选择的关系?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无法逆潮流而动,但是也并不是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个体的积极性正显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命力。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高考已然过去,以后像高考这样有明确的试题、明确答案、明确分数的时刻,并不多见。未来的人生比高考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不在混乱中迷失,如何不断成长,这是一生要面对的考试。

(作者系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