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校外补课,家长该怎么办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8-04

视觉中国供图

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有校外培训机构将由营利性机构变成公益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这些意见一出,相关培训机构的股票应声下跌。也有一些家长对《意见》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补课类培训”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从此失去了“上升”和“抢跑”通道。没有了校外培训机构,孩子就完了吗?并非如此。

首先,禁止的是学科培训,没有禁止兴趣类、素质类、非学科的培训。不学习学科,可以学习各种才艺。如果是孩子本身有兴趣和天赋,参加一些兴趣班,无可厚非。现在问题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课外培训机构,本质上不是遵循孩子的成长需要,而是在花钱缓解焦虑,花钱让别人帮自己带孩子。因为别的孩子都在上课,自己的孩子不上不行啊,这种是人为制造的焦虑、紧张、恐慌、缺乏安全感。

而这种焦虑,来源三个方面的感觉:对过去的遗憾感,对现在的失控感和对未来的茫然感。继续追究下去,也可以概括成“三个不”:对孩子的不了解,对成长规律的不了解,对自己的不自信。

因为对孩子不了解,所以最好所有的功课都报上。咱孩子到底有什么特长和天赋啊,可别耽误了。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不是一种固定的数字概念,而是开放性的概念。个体到底有多少种智力是可以商榷和改变的。本来心理学上“多元智能”的提出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遵循他的特长去发展,可是中国家长学了这个理论就麻烦了,既然是多元智能,那么我们每一个都不能缺少。

不了解成长规律,就会拿自己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不能够接受孩子会有空闲的时间,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对自己不自信,就不能够坚定自己感受是对的。我在做阅读推广的时候,甚至有家长这样跟我讲:“都不敢跟孩子讲故事,我不敢讨论,因为我怕我讲的是不对的,我没有说到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对孩子不自信就不能坚信孩子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独立之路、幸福之路,就一定要分分必争、课课必补、就要把孩子所有课外时间放到机构监控起来。

为什么家长会有这样的焦虑、不自信和恐慌?家长需要自我觉醒,自我发掘,自我察觉,如果大人能够处理好自己的这种成长问题、心态问题,就能够把自己的焦虑和孩子分隔开来,就会松弛很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我们今天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在过去20年里所没有的,那么未来20年里,今天90%的工作岗位都可能会消失。我们依然在按照过去的经验、没有跟上这个变化的步伐,那么我们就不是在为培养未来的人。

我们父辈的经历符合20世纪典型的职业流程:一技傍身、一纸学历、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未来的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翻天覆地。20世纪我们追求的是安居乐业,稳定保障;21世纪的年轻人他们讲究的是突破、挣脱、常新、释放、自为,具有不一样的事业观、成功感、满足感、幸福观。

焦虑另一个原因还根植于我们的教育观、价值观,我们是否认为一个人具有自己的内在生命力,他可以找到自己生长的道路?还是说我们认为人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橡皮泥?认为人是在无数的偶然中创造出来的生命的轨迹,还是说有一个必然的不可改变的规律?

如果家长想通了这些问题,有没有课外机构,都不是困扰你的问题。

同时,我们要学会看到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教育不是生意而是生存,教育不是发财而是发展,教育不是资本的游戏而是社会基本的福利。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课外培训机构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采取抢先学、超纲教、反复练等方式,过度开展升学和考试学科知识培训,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加剧了全社会教育焦虑感。

“双减”意见不是简单禁止培训机构的学科培训,而是给出了解决之道:学生的学习基本在校内完成,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对于家长担心的课外培训问题,让学校提供更多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外服务内容;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的课后服务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既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还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外,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关文章
李峥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