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晒娃需谨慎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9-30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随着国庆节的到来,我们即将迎来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有网友戏称朋友圈摄影比赛又要开始了。但有些家长可能不知道,不是什么照片都适合“晒”。近日,多地公安部门发布提醒,朋友圈不要再晒涉及火车票、宾馆定位、孩子照片等隐私内容了。的确,数字时代,隐私易泄露,晒娃需谨慎。

善意分享潜藏风险

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孤儿楚门被一个电视制片人利用,直播他的一举一动,以此牟取暴利。楚门本人并不知道被直播,而现在无数人主动向世界“直播”自己的生活,尤其热衷直播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在妈妈子宫里时,超声波图像就被妈妈发到朋友圈。出生的第一天、长出的第一颗牙、上学的第一天……成长的点滴都被传播到网络上。

绝大部分父母没打算利用孩子赚钱,只是想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一方面的确会得到善意的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孩子的这些电子档案会成为大数据挖掘的商业蛋糕。

此外,儿童的数据还会引起网络上心怀不轨的人的注意,别有用心者可以通过照片和文字等,拼凑出完整的个人信息,包括孩子的姓名、固定行程、就读学校等,用于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包括偷窥、盗用身份、跟踪甚至拐卖儿童。

童年“被围观”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

一个孩子5岁时的搞笑模样被传到了网上,上大学后还被同学拿来取笑。这不是段子,而是现实。曾有一个小胖孩的斜眼照片被传到了网上,被恶搞了很多年,让他饱受困扰。

心理学认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将塑造我们的生活。孩子被父母用影像讲故事的同时,也会被网友各种“改造”,甚至带来糟糕的人际互动。比如,很多家长拍下孩子上网课时各种不端正的姿势,或者写作业时崩溃的样子。有些孩子会对着镜头发脾气,对父母说不要拍我,但是父母觉得这样更好笑,不顾孩子的意愿,执意发布,被无数陌生人取乐。家长没有考虑过,他们发布孩子的尴尬狼狈形象而获得点赞的同时,将会对孩子未来求学、就业、社交造成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

美国有一个著名节目主持人吉米,每年都会主持一个恶作剧:让父母假装把孩子的万圣节糖果都吃光,然后把孩子们的反应拍下来,分享到线上。数百万大人看了之后哈哈大笑,却不知道这深深伤害了孩子。很多孩子在镜头前情绪崩溃,甚至完全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类似事情,认为大人拍摄针对儿童的恶作剧,实际上是一种网络霸凌行为。

做好数字时代的“守门人”

数字技术让我们处于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交时代,一经发布出去的照片、视频,会被成千上万的陌生人看到,甚至有可能会违背本意产生扭曲。更可怕的是,这些文件无法完全删除,一定会在互联网留下痕迹。因此,在发布未成年人的视频影像以及一切信息时,一定要非常慎重。

首先从法律上讲,我们应该要更加严格保护用户包括儿童的隐私。不允许利用孩子参与直播、真人秀节目,不允许父母拍摄孩子的短视频用于商业行为。其次,技术平台应该提醒父母,在发布孩子信息时要询问:“你确定要把有关你孩子的信息发布出去吗?发布本信息可能会产生以下后果……”最后,做父母的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改变自己随时晒娃的习惯。不妨问问自己:十年之后,我还愿意让别人看到孩子这一段视频吗?

正如《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这本书里所说:“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把信息分享给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把有关他们的信息分享出去。”

(作者系亲子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