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从本周开始,全国广大中小学生陆续进入寒假。现在,新媒体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借助新媒体度过充实的假期生活呢?
新媒体资源不断丰富
从硬件上来说,中国中小学生的数字化教学条件已经全面升级。家长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已全部接入互联网,超过3/4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中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中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教材10个板块,覆盖30个版本、446册教材。这些优质资源都可以提供给孩子们免费使用,有助于优质资源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教育部门的网上学习资源,各大博物馆的云展览也可以尽情畅游。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博物馆被许多人视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中国的博物馆种类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参观博物馆。目前可以云游的有国家级的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航天博物馆等。你可以进入故宫博物院,观看“古画会唱歌”,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多位研究馆员出镜讲解《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十余幅珍藏名画。你也可以从“云游敦煌”小程序中看到2700余幅壁画和彩塑,感受莫高窟带来的心灵震撼。坐地日行八万里,一网看尽五千年。
新媒体对大脑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也对学习者的素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发现,大脑释放多巴胺的奖赏系统可以被手机激活。多巴胺的重要功能是让我们选择将精力放在什么地方。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受到新鲜事物的刺激会分泌多巴胺。远古时代,人类对新世界的探索越多,存活的机会就越大,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接触到的新知识新事物可谓卷帙浩繁,每一个页面的打开,都会刺激大脑的多巴胺分泌。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从一个页面跳向下一个页面。研究表明,通常人们浏览一个页面的时间不足4秒钟,而能够停留10分钟以上的页面只有4%。随着手指点开一个又一个的链接,就会分泌越来越多的多巴胺,而如果人们习惯了手机每天数百次的频率刺激,就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个有深度的内容。
因此,如何既能满足大脑对新知识的好奇,又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学习需要,是一个严峻而全新的课题。
学会善用技术
网络学习资源鱼龙混杂,甚至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善用技术,善用新媒体的学习方式?
第一点是刻意忽略。这需要大脑付出极大的努力,有意识屏蔽一些信息,对自己阅读的内容保持足够警惕。在部分自媒体上有一些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的内容就不能作为学习资源,需要去伪存真。
二是要培养自制力。一方面,对网络的使用的时间进行限制,与争夺注意力的海量信息进行对抗。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很多知识是碎片化的,还需要学习者结合线下系统深入学习,并从不同渠道进行对照。比如,四年级小学生小田与妈妈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看到一块碑刻上的年份是“清光绪十七年(1689)”,小田认为这个年份不可能是光绪年间。妈妈将孩子的质疑发私信给碑林博物馆官方微博。博物馆方表示孩子说的是正确的,碑刻上的时间应该是1891年。一个10岁孩子能一眼瞧出碑刻上的年份不对,就因为平时留心积累,而不是把大量时间花在网络上走马观花。
三是要学会选择。如今,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而且还在以指数级数量增长,我们使用新媒体就需要确定方向、选择内容。例如孩子喜欢恐龙,那么可以利用中国古生物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的网络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