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中种下一棵树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3-18

树木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视觉中国供图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借这样一个绿色的日子,我们谈谈人的成长和树木的关系。


树具有认识价值


树,从客观上讲,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优秀的父母都懂得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比如,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费曼在《发现的乐趣》一书中就记录了他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森林散步的往事:“我们谈论正在生长的植物,树木如何努力获取阳光的照射,如何努力生长得尽可能高,如何解决吸收水分的问题;我们还谈论地上的小植物寻找树荫间漏下来的一点点阳光,所有在地上长出来的东西。”

有一天,父亲又带费曼去了森林,并说:“这段时间我们都在观察森林,但是这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我们只看到了一半,正好是一半。”费曼很不理解。父亲说:“我们已经看到所有这些东西如何生长,但是每一点生长,一定要有等量的枯萎,否则资源就会被耗尽。如果枯死的树在耗尽了空气和土壤中的物质之后,仍然立在那儿,它们没有腐朽败坏,就不能回归自然,树木里的成分就不能回到土壤或空气中去。这样的话,其他的植物就不可能生长了,因为土壤和空气中已经没有可吸收的物质了。所以,每一点生长必须对应着等量的腐坏。”这些谈话,启发了费曼的思考,在他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如何认识树,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不同层面去理解。可以将它当作一幅画面:僵直的树桩映衬着日光,或是晴空下嫩绿的新枝间透进银白的月光。可以将它当作一种运动感受:星罗棋布的纹路像血管一样涌动,树根吮吸着大地,树叶呼吸着空气,它不停地与泥土和空气交换着养分,并悄然生长。


树拥有精神价值


树,先于人类而存在,也比个体人的生命更长久。无数的文学作品描述了树木,颂扬树木。纪伯伦称赞树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贺知章写有《咏柳》,舒婷写过《致橡树》,艾青则直接写《树》……

每位作家心中都有一棵最美的树,在屈原那里,橘树堪称天地间的嘉美之树,借此来歌颂“独立不迁、秉德无私”的理想人格;在现代作家茅盾那里,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鲁迅的散文《秋夜》有一个著名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把枣树塑造成无私无畏、满身伤痕而又不屈不挠的战士形象,并深情礼赞。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松树因为四季常青,成为崇高精神和坚贞气节的象征。孔子曾感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庄子》中说:“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可见,不同的树,引申出的品格足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意大利的艺术家莫罗·埃万杰利斯塔出版了一本书——《我们将是树木》,教小朋友用麻绳做出树的造型。书中写道:“如果你是一颗种子,将会成长为怎样的树呢?是经典的树?还是有纪律的树?还是混乱的树?”在书的最后,提供了一束绳子,让小朋友自己做出心中期待的树木形状,也是让小朋友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命的本质就是生长。”树木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带孩子植树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火,展现出担当和责任感,为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未来,希望孩子们都能一树一树地开花……



相关文章
李峥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