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要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6-24


每年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纪念日的国家。认识土地的价值,与土地和谐共处,不仅是人类的生存之道,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源泉。


土地养育人类


“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具有漫长农耕历史的中国人,深知万物土中生。所以,对孩子的土地教育,首先是要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土地现状、国情国策,我国的土地资源具有“一多三少”的特点——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有世界的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67位……所以要珍爱土地,保护耕地。

其次,要让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做起,表达自己对土地的尊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亲手耕种土地,不了解作物是如何生长的。但是,即使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也要教育孩子关心粮食和蔬菜、不浪费粮食、日常学会垃圾分类、去春游秋游时带走垃圾、去采摘园体验时吃多少摘多少……这些都是在用举手之劳表达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之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学校和家庭可以多找机会带孩子亲近土地,比如在不同季节带孩子去郊区走走,认识本地独有的植物,聆听雨落在土地上的声音,观察麦苗如何在风中摇曳,让丰富的自然环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土地疗愈心灵


法国著名小说家让·乔诺在作品《植树的男人》中,讲述了一个男人通过年复一年地种树,让荒芜的土地焕然一新,自己也获得了强壮的体魄和平静的幸福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呈现了人和土地相互依存的关系,种树的过程,不仅是人类在拯救大地,也是人类在拯救自我的心灵,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心的荒地都变成了沃土。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或家长通过和土地的接触来治疗孩子。例如在北京昌平、云南大理,都有家长为帮助发育迟缓或有自闭症的孩子而建造的小农场。孩子在农场中学习种植、照顾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并采摘果实作为自己的食物,学习制作果酱。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获得平静,同时也能促进其社会交往。

有的特殊学校会让孩子们自己用泥土砌砖、盖房子,或者制作成任何自己想要的形状、玩具。不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童年都喜欢玩泥巴。教育研究也发现,孩子玩泥巴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进化的优势,因为泥土的可塑性很强,在玩泥巴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想象力和专注力。医学专家也发现,很多现代病是因为对生存环境的过度卫生清洁造成的。接触土地能增强孩子的免疫系统,使其不容易过敏。


土地蕴含哲学思想


中外都有不少作家、艺术家远离城市,靠山靠水而居,让身心放松并获得创作的灵感。

我国自然文学作家苇岸曾在北京昌平的田野里选了一个固定的地点,每到一个节气,都在这个位置上观察天象与地况、测量风力和气温。“看着生动的大地,我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苇岸说。

日本科学绘本作家松冈达英在家乡的山里创建了工作室,40多年间创作了上百本自然绘本。他说,周围的池塘、森林,就好像是一个天然的绘本世界,每踏出一步,大自然的一切好像在争先恐后地说:“把我做成绘本吧。”他说:“大自然无所不在,我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呢。”

土地对中国人来说还具有哲学意义,以大地来象征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美好品德。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土地,提供给人类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创造力。过去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