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让改变命运的齿轮不停转动
来源:科普时报 2023-11-11

近日,高职生田素坤用18年时间,成为北大口腔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科研追梦之旅,成为热点新闻。另外,初中毕业生周信静逆袭为博士的新闻,也成为激励学子的事例。他们用行动阐释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伴随一生的旅程,不以一考定终生,打破思维定势,成长的道路将永无止境。


打破思维定势

求学之路该怎么走?人们通常认为,应该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升入好的大学,上高中比上职高好,上重点大学比上普通大学好——这些都是思维定势,类似这样的成见让无数家庭陷入焦虑。

人们通常认为,想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更好的学术成就,应该考普高、上重点、拜名师,一旦上了职业学校,这辈子就只能当个技术工人。其实不然,无数的例子证明,只要不自我放弃,学习的大门始终敞开。例如,周信静因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辍学打工,一年后重返校园,从中职起步,一路读大专、本科、硕士,最后读到麻省理工博士,创造了“逆袭人生”。在很多人看来的“一手烂牌”,同样可以打赢。

不要认为选择了就无法改变。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人从事的职业和最初选择的学习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很多人是在学习过程中才逐渐认识了自己。例如著名作家余华曾经是一名牙医,他开玩笑说因为不想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才放下牙钳拿起笔。

身处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什么是稳定不变的,变才是唯一的不变。无论是我们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工作的偏好、对生活的认识,都在持续变化中,必须要用不停歇地自我探索去打破思维定势。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

我们常常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建立长期规划。事实上,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的人非常少,很多成功人士在找到适合的职业目标之前,几乎都走过不同寻常的道路。

和“高职生逆袭为博士生导师”的田素坤同样传奇的,还有“从流水线打工女孩到谷歌程序员”的孙玲。孙玲高考失利后,南下深圳打工。她一边打工一边用10年时间学习计算机语言,并找到理想的工作。她说:“我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长远目标,甚至不知道将来想要什么,但我一般都知道当下不想要什么,我做的每一个决定几乎都是基于能否解决当下的问题。我特别认同一句话:如果因为资源不足、条件不成熟而没有去行动,那只是借口。”

这些故事印证了哈佛大学“心智、头脑与教育项目”主任托德·罗斯与计算机神经科学家奥吉·奥加斯的研究:这些所谓的“黑马人士”为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开辟了独特方向,经过了迂回之路最终到达目标。他们定下一个个短期目标,一边执行,一边检验教训,一边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目标。


主动学习让成长没有边界

当我们越过时间的长河去细心考察,会发现很多看起来拥有远见卓识、打破思维定势、获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执行能力。例如,从初中毕业到名校博士的周信静,他给同事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智力超群,而是非智力因素——性格沉静,专注坚强,从不抱怨,不断朝着目标推进。

心理学研究发现,主动而非被动地学习,会让大脑形成强大的神经元连接,并有效减少考试和学习带来的焦虑。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学习途径不再唯一,很多职业技能并不能在课本中学到。例如,从事数据库研发的人,他们的知识并不是从大学而是从网络课程中学习到的,然后再去找相关公司实习。因此,无论你是否有相关行业的基础、无论你是否上过中外名校,只要你愿意并善于利用当下的互联网课堂,都可以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升相关领域的技能。

社会在发展,思维要更新。不断拓展自我、终身学习,才能让成长没有边界,未来充满无限可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