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守护,生物才能保持多样性

□ 李峥嵘

来源:科普时报 2024-05-24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我们如何跟孩子一起为生物多样性作出自己的贡献呢?

改变思维方式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人定胜天,要改造、战胜自然。但是今天,我们要培养新的思维方式——人类和其他的动植物、微生物共同拥有地球家园,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正如英国生物学家珍·古道尔所说:“多年的雨林生活让我意识到,所有生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在这个令人惊叹的系统中,每一种植物和动物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各种生物相互联系,交织出美丽的生命之锦。然而,随着人类带来牛群、发展和森林砍伐,一些动植物从生态系统中消失了,一根接一根的丝线被抽离。如果有更多的丝线被抽离,织锦就会变成碎片,生态系统将会崩溃。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野外探索自然世界,可以带孩子观看纪录片中巧夺天工的奇景,也可以阅读倡导自然生态的经典著作。我们通过阅读、观察、体验,了解生与死,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尤其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重新回到自然的维度来理解人,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

认识危机与希望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动植物的灭绝。物种灭绝原本是地球上生物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比如恐龙。但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因为环境污染、引进外来物种等打破了生态平衡,让很多物种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家园;过度开发也给很多动植物带来了灭顶之灾。

在北京麋鹿苑里,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排列的墓碑上镌刻着近300年来已经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名字。这些墓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提醒着我们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可以带孩子到各种动植物园、郊野公园、国家公园参观,对他们进行直观的环境教育,并看到人类为拯救灭绝动物做出的努力。

例如,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传说中吉祥神兽“麒麟”的原型,也是传说中姜子牙的坐骑。麋鹿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湿地,但1900年因战乱,最后一群散养在南海子的麋鹿在我国绝迹。

直到1985年,英国将20头麋鹿送还给我国,国家才又专门成立了麋鹿苑(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辟出近千亩土地,建成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从此,我国的麋鹿种群开始有计划地恢复。

类似的努力还有很多,经过多年的保护,我国境内的亚洲象野外种群、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朱鹮等动物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得以繁衍。

拒绝爱心“杀手”

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我们可以尝试尽自己所能做出点滴努力。比如带孩子去野外观鸟、生态徒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动物保持距离,不喧哗、不追逐动物、不遗留垃圾、不去没有开发的地方。

教育孩子不吃野味,更要杜绝盲目地放生。不懂科学的“爱心”是“伤心”,随意放生、野蛮“放生”,反而成了“杀生”。

一种情况是外来物种入侵,比如草地贪夜蛾、鳄雀鳝、红火蚁、福寿螺、红耳彩龟等一些外来野生动物物种,如果盲目放生,会造成本地物种大量死亡,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还有一些外来物种本身含有毒素,会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另一种情况是盲目救助野生动物,如果不懂野化,放生的地点和时机不对,可能放生之后动物也无法存活。所以,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应尽量联系当地野生动物救助组织。

“不必画堂丝与竹,自然山水有清音。”随着人们思维的改变、意识的进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人都参与,我们将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相关文章
李峥嵘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