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做个快乐的“白日梦”

□ 李峥嵘

来源:科普时报 2024-05-31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儿童主题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上映,该影片塑造了一个成绩平平、爱做白日梦的孩子形象。孩子为什么会做白日梦?家长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会做白日梦

电影里的朱同是一个让老师很头疼的调皮学生,上学迟到、完不成作业、经常“撒谎”;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孩子,满心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为学校争得荣誉。其实,他也不是故意“撒谎”,只是把天马行空的幻想当成了现实。从这个电影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做白日梦的三个原因:

首先,白日梦是孩子成长的自然状态。在童年早期,在孩子的大脑中,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是互相融合、懵懂不分的,孩子会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童话。三年级的朱同就是一个依然停留在幻想和真实混杂世界里的孩子。

其次,白日梦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因为家长没有在试卷上签字,朱同就想象出大鸟叼走了试卷、外星人把老师抓走了、厕所里有一个专门吃试卷的大怪兽等。其实,他是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害怕被请家长、害怕体弱多病的爷爷伤心。

第三,白日梦是一种隐蔽的愿望的表达。比如,朱同想象自己出现了分身,帮着去寻找课本,是因为他很着急赶紧找到书才能去上课。

白日梦有哪些作用

白日梦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而且白日梦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建设性。《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王子川从小就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孩子,并因此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他也正是基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出了这样一部荒诞、有趣又切中孩子真实成长经历的电影。英国作家玛丽·诺顿也没有忘记童年的白日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作了经典儿童文学《借东西的小人》。

经常做白日梦,有助于大脑处理复杂的思绪,并且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研究发现,白日梦被证明是参与更多深刻创新的一种方式,它能让我们偶然发现那些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没有意识到的非常规的问题。爱因斯坦曾宣称自己爱做白日梦,将其称之为“思想试验”,并称赞这些“思想试验”为他伟大的工作提供了灵感,让他仿佛看见自己在追逐一束光。

如何面对孩子的白日梦

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把幻想当作现实并不是有意撒谎,也不是逃避责任。并且,家长不要把孩子的课外生活填得太满,要让孩子有时间玩耍、发呆,让他的想象尽情驰骋,也许就能在非学习时间帮助解决萦绕在脑海里的问题。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做白日梦时,应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同时,家长也要认识到孩子爱做白日梦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体现,并需要适当给以激励。

第三,成长需要内在动机。如果外在的标准考试、作业,让孩子总是得到负面的反馈,并无法在特定的任务中得到休息,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伤害的。想要帮助孩子恢复内在的学习动力,避免他精疲力尽,适当的休息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可以从繁重的课业中抽离出来,尽情驰骋白日梦,有助于释放压力、恢复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多让孩子去运动、去跑跳,并且多陪伴孩子度过一些快乐的时光,关注他的成长,给予温柔的呵护、充分的肯定。当他们再回到学习状态,就会更好地提升专注力和准确性。毕竟,他们还只是儿童,应该多一些快乐。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相关文章
李峥嵘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