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那只是食物,不是爱
□ 李峥嵘
最近,“国家喊你减肥”话题持续吸引大家的关注。不少人这才发现,儿童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孩子们怎么就胖起来了呢?除了大家熟知的饮食、运动因素,其实,失控的体重背后还藏着诸多心理秘密。
孩子容易把食物当慰藉
情感需求补偿机制。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父母的关爱本应是孩子成长中最温暖的阳光,可有些孩子却难以享受这份温暖,只能将食物当作获取情感的“替代品”。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从食物中寻求慰藉。
自我价值感失衡。拥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会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往往难以意识到自身的闪光点。低自尊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干扰,决策时容易疲惫,抵抗不了诱惑。一旦出现一次失控进食,他们就容易陷入“破窗效应”,彻底放弃自我管理,形成“失败-自责-更严重失控”的恶性循环。
压力代偿系统失调。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儿童,身体里的皮质醇水平一直居高不下,这会让内脏脂肪不断堆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证实,这类孩子面对食物刺激时,大脑里的杏仁核比正常儿童要活跃,而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皮层调控能力却下降了,所以更容易冲动进食。
社会认同偏差。超重的孩子常常会被嘲笑,被贴上不好的标签,这会让他们产生两种极端的心理防御。一种是对抗性进食,你说我胖,我偏要吃;另一种是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怎么也改变不了肥胖,干脆自暴自弃。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食物
神经可塑性和情绪调节训练。我们可以帮孩子建立“食物-愉悦”的新联系。让孩子记录下进食前后的情绪变化,利用具身认知原理,把运动产生的快乐和健康饮食关联起来。同时,教给孩子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涂鸦日记,代替情绪性进食。
认知重构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大人和孩子都要重新建立对身体的认知,明确“我是谁”和“我的体重”是两码事。比如,设计一个“我的超能力清单”活动,大人和孩子分别列出除体重外的20项个人优点,不再因体重而否定自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引导孩子向内探索自身的价值,让他们从根本上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外界的支持也非常重要,组建“健康守护者联盟”。每周举办一次家庭“健康发现会”,大家一起分享营养知识、运动趣事和情绪管理经验。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孩子在温暖的支持中迈向健康。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改造周围的小环境。在教室或者家里设置“彩虹营养角”,把健康零食按颜色分类摆放;使用小一点的餐具,这样就能有助于减少摄入热量。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在不经意间引导孩子做出健康的选择。
每一次进步都值得欢呼
设定小步前进的目标。我们身上的每一块肉都不是一天吃成的,那也不会一天减下去。过分急于追求减重,很容易反弹,健康体重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因此,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家长多给予鼓励。多强调“进步”,别总盯着“完美”。减重的道路上,每一次进步都值得欢呼。
使用运动手环等及时反馈设备。及时的奖励,能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运动手环能够马上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运动成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别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贪吃本质上是内心里有一个黑洞,有一个填不满的渴求爱的灵魂。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是他们成长中最大的营养。不要管得太宽,也不要置之不理,坚持原则,温柔以待。
了解孩子体重失控背后的心理因素,不仅能帮孩子成功控制体重,还能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