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果茂”红枸杞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3-06

    稀疏的枝叶间,缀满了密匝匝的红果,有点不堪重负的样子。这是宁夏枸杞映在我记忆中永远的“肖像”。

    毕业实习那年,我两次“拜访”了当地特产枸杞树,一次春季、一次夏末。

    春季的枸杞花,开得热烈、纯情。紫红色五角形的小花,娟秀中透出喜不自禁的灿烂,在宁夏的蓝天下,在稀疏的枝头和高原的风里,扬眉展笑。花香淡淡的、悠悠的,如同我第一眼看到它们时吐露出的小小惊喜一样。

    几位杞农在枸杞田里打理果树。他们正在掰掉枝条上密集的刺,用他们的话说,是在掐尖、抹刺芽子。这枝刺太旺的话,容易把开花后坐果的果实顶掉。

    哦,还是杞农最了解枸杞树。在半沙质化的土壤里,能被果树吸收的营养本来就少,若大量的枝刺分流水肥,轮到枸杞子,所能享用的便不多了。

    这年夏末,枸杞成熟时,我又一次来到枸杞田。

    这次,枸杞树拎着满枝满叉的红果,沉甸甸地点头:又见到你啦。

    挂在曲虬枝干上鲜红透亮的枸杞,像粒粒精巧的红玛瑙,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忍不住伸直了手指轻轻抚摸,枸杞特有的清凉,瞬间溢满全身,果真如明代诗人萧如薰所述:“杞树珊瑚果,兰山翡翠峰”。

    不到枸杞树跟前,我绝对想不到,矮矮的树枝上,竟可以悬挂成千上万粒枸杞!这情形,让人凭空为它担心,怕它一年把一生的果子都结了。

    也忍不住想探寻枸杞妈妈多产的秘密。

    返回的途中,一位在沟坎边挖“地骨皮”的药农,为我揭开了谜底。

    地骨皮,就是枸杞树的根皮,可以入药。北宋文豪苏东坡先生在《小圃枸杞》中夸赞枸杞树﹕“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想必,苏大才子涌泉般的才思里,也有枸杞树的一份功劳吧。

    枸杞树指头般粗细的一条根,在地底下一窜就是好几丈,甚至更远。药农说,他从来没有挖出过一根完整的地骨,不是不想挖,而是力不从心。在他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人把一根地骨真正挖完过,即使再贪心的人,也没有这个能力。

    枸杞树的根,实在是长得太长太深了。

    “根深叶茂”,用在枸杞树上,该是“根深果茂”。枸杞树,用它那超越人想象力的深根,汲取了大地的精华。这一刻,我似乎也明白了枸杞子能够祛病延年的道理。

    为了让枸杞树茁壮成长,根不惜将自己的身体扭曲,为的是探到更深的地下,寻找更多的养料与水源。为了让树多多结果,根努力让自己向前、向前、勇往直前……

    原来,枸杞树上宝石般累累的红枸杞,功夫在根基呢。

    枸杞树根与果的关系,大概揭示了世间所有付出与得到的奥秘。人们只青睐枸杞美艳有营养的红果,岂不知黑暗泥土中的根,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作。

    “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生活中,当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多而所得少时,就吃几粒枸杞子,在它那甘甜的美味里,会掠过一棵棵被果实压弯了的枸杞树,会掠过枸杞树下寂寥而无比奋勇的根。

    当然,自己爱吃枸杞的原因,还因了枸杞是补血强身、润肝益肾、疗虚补阳、延年益寿的“良药”。

    关于枸杞的保健功效,还有一个特别夸张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天,一个朝廷官员路过宁安(现在宁夏中宁宁安县),路遇一名十五六岁的女子,正用棍棒追打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跌跌撞撞十分可怜。官员抱打不平,说:“住手!他是老人,为何打他?”女子答:“他是我的曾孙,家有良药他不肯服用,以至于年老体弱,故要教训他。”官员惊问:“他是你的曾孙,那你多大?”女子答:“我今年三百七十二岁。”官员听后更加吃惊,问她:“你吃了什么神药?”女子答:“药只一种,有五种名称,春天叫它天精,夏天叫它枸杞,秋天时谓地骨,冬天时称仙人杖,也称西天王母杖。一年四季吃枸杞子,可使人与天齐寿。”



相关文章
祁云枝
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祁云枝,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美文》《科学画报》《科普时报》《西安晚报》等专栏作家。散文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入选《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中国文学年鉴2022》《2022年民生散文选》。著有《植物 不说话的邻居》《我的植物闺蜜》等。获中华宝石文学奖、丝路散文奖、首届国际生态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