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蓼:雅俗共赏的花草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4-10



    上中学时,在一本类似《中国历代画作精选》上看到红蓼时,着实吃了一惊,小河边普普通通的野荞麦,被我们叫做“狗尾巴花”的家伙,竟然有一个雅致的名字:红蓼。因为,那幅一花一鸟一水的工笔画,名叫“红蓼水禽图”。

    隔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那幅画面。通体赭石色的背景,一只褐色的水鸟站在被压弯了腰的红蓼枝条上,窥视着水里的鱼虾,伺机而动。红蓼上点点盛开的粉红色花朵,是画面上仅有的亮色。

    后来,还是在画册里,相继看到了著名的文青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名作《红蓼白鹅图》,清代马荃的《红蓼野菊图》。齐白石一人至少画过五幅红蓼——《红蓼双鸟》《红蓼群虾》《红蓼珍禽》《红蓼青蛙图》《墨叶红蓼》……

    从此,我看红蓼的眼神里也多了几份欣赏。红蓼多生在田埂水畔,枝茎细长错落,蓼叶扶疏,枝节处泛出淡红。花期,玫红、粉红低垂的穗花,在秋风中摇曳时,犹如小姑娘抿嘴巧笑,的确符合国画的含蓄和简约。

    再后来,发现红蓼不仅明媚在画里,也芬芳在一首首古诗词中,想必,“红蓼”一词,也是当时是十分流行的词汇。

    红蓼,的确是很古老的植物,一直是古代文人眼里的风景,映照着心事,映照着清秋。

    “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在白居易的眼里,水塘边若没有红蓼,秋天的水面便没了神采。“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遍赏名花的陆游,老来,觉得几枝普普通通的红蓼,也能令他陶醉。《西游记》里也有“白苹红蓼霜天雪,落霞孤骛长空坠”等关于红蓼的文字。“江南江北蓼花红,却是离人眼中泪”,琼瑶阿姨借笔下紫薇之口,道出了千百年来离人执手天涯的无奈,让人扼腕叹息……

    在我的印象中,河滩上红蓼最大的用途,是夏天将它收割回家,晾干后驱赶蚊蝇。只是它的气味太过辛辣,熏蚊蝇时间长了眼睛受不了。夏季的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时,会点燃晒干的红蓼驱蚊,红蓼的茎节在燃烧时噼里啪啦的声响,如儿时元宵节晚上手中点燃的“鸭子下蛋”。多少年后,每当我点燃蚊香或是插上驱蚊灯时,耳边总想起当年红蓼燃烧时轻微的噼啪声。

    红蓼绝对没想到,自己鼓捣出来驱赶食草动物的化学物质,被人类开发出了好多用途,不仅驱蚊,而且用于食疗的佐料——人在煮鱼时会把红蓼叶子塞进鱼腹里祛腥。它和葱、蒜、韭、芥,并称“五辛”。不知从何时起,红蓼还肩负起治疗疾病的责任,如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疗痢疾腹泻、水肿痈疮等。《本草纲目》说:“常食,温中去恶气,消食下气”。

    据说,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中,“薪”,不是任意植物的薪柴,而是红蓼。“卧薪”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也就是说勾践在疲倦困乏的时候,会用红蓼的辣,来刺激一下眼睛,眼泪流下来了后,人也就清醒了。勾践用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不要忘记家仇国恨。所以说红蓼在战胜吴国中功不可没,也在“卧薪尝胆”的故事里,催人奋进了千年。

    文学艺术中的雅与生活的俗,像两条潺潺的江河,在红蓼身上神奇地合二为一。故乡的小河,也因红蓼的点缀,从此永远诗意地流淌在我的记忆里。

    最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提议,欲将红蓼设为中国的国花。

    理由有三:一来生命力旺盛,寓意国运亨通;二来不择土壤,东南西北都有它的身影,寓意和谐、安宁;三是重在子实,象征食粮(如水稻、小麦、谷子等),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呵呵,想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在这个草根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有人推选红蓼做草根派国花,我自然毫不犹豫地点赞。



相关文章
祁云枝
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祁云枝,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美文》《科学画报》《科普时报》《西安晚报》等专栏作家。散文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入选《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中国文学年鉴2022》《2022年民生散文选》。著有《植物 不说话的邻居》《我的植物闺蜜》等。获中华宝石文学奖、丝路散文奖、首届国际生态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