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里展示的种子的形状不同:蚕豆、菜豆为肾脏形,豌豆、龙眼为圆球形,花生为椭圆形,瓜类的种子为扁圆形;种子的颜色各异:光是豆类种子,就有黑、红、绿、黄、白等不同颜色;有些种子还有翅、刺、芒、毛、冠毛等附属物;种子的寿命:有的仅存活一天左右,而莲子的寿命长达数百年以至千年。 |
![]() |
如今全世界的70多亿人,在有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和各种现代交通方式之后,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大家很便利地交流,就像同在一个小村子里。然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除了专业人士,对研究地球的地质工作似乎离得很远,很陌生,很“隔行”。
8月29日,我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和媒体的朋友相聚后,头顶蓝天白云,走近北京郊区的中国房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走进这个世界级公园的博物馆,耳闻目睹和种种体验之后,对世界地质公园多元化的科普功能深感惊喜,在那里居然看到了食品科普的精彩呈现。
“房山·五彩的种子标本”,这是博物馆展厅里的一组展品,有文字说明、图片介绍、实物展示。不同年龄的参观者都在这里驻足,了解更多关于种子的奥秘:除了日常生活必需的粮、油、棉之外,杏仁之类的药品、胡椒之类的调味品、咖啡之类的饮料等,也都来自种子……
在我们正欲转身离开这里时,耳边传来一个小伙子的感慨:“难怪《药膳谱》里有莲子猪肚、八宝莲子羹、芝麻莲茸包。莲子长寿啊!我得给爷爷买莲子去!”
一位中年记者和身边的人边走边聊,他也很兴奋:“这里展出了地球生物多样性,更有助于地质研究成果的多样化展示、多渠道宣传、多业态转化。”在解说员的引领下,我们走进30米长的时空隧道,通过岩石演化、构造演化、生物演化三条主线,了解地球的整体变迁和房山的地质历史变迁。研究和记录地质变迁的人们,向参观者提供的古老性特征明显、具有“活化石”之誉的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代,也不乏如今仍出现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香椿、胡桃、栗子、柿子。
走出时空隧道,走出博物馆,离开那些沙盘模型、岩石柱、悬挂式浮雕、LED显示屏、宣传版,实物展,翻阅《探秘亿万光阴的地质奇观》《探游中国房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和一本本《导游手册》,便可走近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8个园区:周口店园区、石花洞园区、十渡园区、上方山——云居寺园区、圣莲山园区、百花山——白草畔园区、野三坡园区、白石山园区。每个园区都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也都是弥足珍贵的食品科普宣传阵地。
时近中午,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主任杨建坡从区里召开的会议上匆匆归来。他曾在园区所在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也就如数家珍般和我们聊起地质公园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是地质的,也有美食的,还有很多的。他和我们在博物馆职工食堂共进工作午餐,一桌飘逸着浓郁乡土风味的传统饭菜,居然出自一位50多岁的司机之手,看上去有模有样,吃起来有滋有味,再加上餐桌话题绕不开博物馆内外的地质公园,也就更加突出了这工作餐“聊地质、话食品”的工作内容。正如古语所言“良田千倾,日餐不过一斛”,放眼餐桌之外,各个园区的地质美景都有特色美食相伴:周口店园区的蘑菇宴;十渡园区的鲟鱼宴;上方山——云居寺园区的素斋……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梁志辉说: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独特的地质变迁和构造,成就了房山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成就了生物多样性,成就了房山的饮食文化。
房山归来的路上,我们不时回望这个远古人类的理想家园:1916年,在这里绘制出我国第一张1:5万地图《北京西山地质图》;1920年,在这里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专著《西山地质志》;1929年,在这里发现了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诸如此类的诸多个“第一”,使这里成为中国地质工作的起航之地。如今,这里不仅成了地质科普的重要阵地,也是人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领域不可多得的科普田园。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