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万年历史和亩产过千
□ 单守庆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新中国70华诞之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我们记得上个世纪,在国际上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情况下,袁隆平从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受到启发,锲而不舍,艰难探索,和他的同行们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实现每亩高产600多公斤,而后不断增产,如今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稻米为“五谷”(稻、黍、稷、麦、菽)之首,含有90%以上的人体所需营养物质。水稻漫长的发展历史,从哪说起呢?我不由得想起一本书:《人类陶冶与稻作文明起源地 ——世界级考古洞穴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

这个大部头、大开本的书,是两年前在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竞生办公室看到的:300多页、彩页双胶纸、965×1270开本。李主任让我把这本书带回去看。

带上这本比背包还大的书回到家,我从序开始阅读,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看到美丽富饶的赣东北大地上矗立着一座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上的丰碑:世界陶冶和稻作农业起源地——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早在1961年,考古工作者就曾来到这里开展工作,随后还有中美农业考古队的两次联合考古活动。目前,这里共出土石器727件(片)、骨器245件、蚌器158件、原始陶片890余块、人头骨4个(片)、人骨标本20多件,以及近10万件(片)兽骨等。其中,早期原始陶器和稻属植硅石的发现最为引人瞩目,成为震惊世界的两项重大发现:距今约一万七千年前的原始陶器;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遗存。人们简称“万年陶器与万年稻作”——此处的两个“万年”,都与“万年县”县名的由来没有关系。

县名研究表明,“万年”作为县名,不论是因县城选址“以县治于万年峰之阳而得名”,还是因“万年乡”繁衍至“万年县”而得名,还是“祈望大明江山永固万年而得名”,但这一点是肯定的:江西省的“万年县”之名,始于1512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

在万年县城东北13公里处,有一个远古先民的最佳栖息之地——避风雨御严寒的山洞:最长处60米、最宽处25米、最高处16米,人称“仙人洞”。在仙人洞西南的条形山岗上,两块巨石相交而呈拱状,因形而名“吊桶环”,是远古先民进出仙人洞的主要通道。

这“洞”,这“环”,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检测,在仙人洞和吊桶环,均发现许多前所未知的旧石器时代的事,包括发现了人类第一次稻作栽培的证据。

获取这些证据,破解沉睡于仙人洞、吊桶环地下的无字天书,让人们认识考古、感知历史、汇通古今、传承文明,也就有了《人类陶冶与稻作文明起源地 ——世界级考古洞穴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这本承载很多水稻知识的食品科普图书。编写人员突破以往考古书籍多以叙述为主的模式,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实物作证,让事实说话,恰到好处地插入“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洞穴”“超级稻”等“知识链接”栏目,还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为水稻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10月,稻花飘香。我和李竞生先生在一个食材与新媒体座谈会上相遇,聊起水稻,它在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消费人群最广、消费量最大,也是全球一半人口的食材。当我们忆起《人类陶冶与稻作文明起源地 ——世界级考古洞穴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这本书和谈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时候,都很感慨:作为水稻的故乡,中国不断书写水稻发展史上的壮丽华章。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