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节粮歌”
□ 单守庆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岁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20年会召开。从大会发言到分论坛再到会后的交谈,有一种不断放大和扩散的声音——歌声。那是因为这次活动中有一个热门话题:流行歌曲的科学密码。也许是长期从事食品工作的职业敏感,我立刻由“科普歌”联想到“节粮歌”——不少歌曲里有节粮的内容。

在会议午餐的餐桌上,大家三三两两地就近交流。我和邻坐的这位先生还聊出了“三同”:同年出生,同是上世纪70年代走上“爬格子”的写作之路,同在今天上午的会上当选理事。餐毕,他拍了一下我肩膀:“走,到我房间去休息。”我们由边吃边聊转换为边走边聊。来到他入住的房间,谁也没说“休息”两个字,而是接着聊同样的话题,甚至边聊边“唱”:歌曲里的科学、歌声中的节粮……

他的手机响了,他有点不情愿被这铃声打断聊天的样子,麻利地掏出手机接听:“对,我是章伟林,你是哪位?”这时,我好像突然发现:他有两部手机!因为我不曾同时拥有两部手机,也就好奇地举起我唯一的手机给他来个现场拍照:他身穿大方格毛纺衬衣和皮坎肩外套,皮坎肩的一个衣兜里放着手机充电宝,另一个衣兜里放着手机,电线横跨皮坎肩纽扣,把手机和充电宝连在一起。我的目光从这“全副武装”的腰间上移,另一部手机正在传送他的声音:“对,歌曲里面有科学,歌声也能助力节粮……”我们聊天的话题仍在继续,只是他换了一个对话者。

听得出来,给他来电话的朋友也参加了上午的会。在等他们打电话的时候,我从手机里“百度”出《再唱这歌谣》:

曾经的歌谣

依旧在耳边萦绕

吃光碗里的饭

想起母亲的微笑

再唱这歌谣

始终在耳边萦绕

吃光碗里的饭

不忘耕种的辛劳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一谷一米,不能丢弃

一羹一汁,都是汗水

一菜一汤,好好珍惜

民以食为天,美德在勤俭

小米粒,大民生,

你我庆丰年

庆丰年

他的通话在继续,我在“百度”里又查询到节粮歌节粮童谣……

读书诵节俭,

征文写节俭,

演讲说节俭,

美术画节俭

在校讲节俭,

回家也宣传。

假日上街去,

帮忙发传单。

发现浪费忙劝阻,

节俭风气天下传。

仍在打电话的章伟林是诗人,曾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如今,他既坚持繁重的科普创作,又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创作交流活动,还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创作实验基地主任、《科普作家报》《中国科普小作家报》负责人,实在是够忙的。我终于明白了他为啥比我多拥有一部手机。

他和那位朋友说“再见”之后,我双手捧起手机,接着和他面谈:来,老兄,给您读一首手机里的《惜粮“一”字歌》:

一滴油,要珍惜,油菜种来不容易。

一粒米,要珍惜,稻谷种来不容易。

一颗菜,要珍惜,菜农种来不容易。

一只梨,要珍惜,果农种来不容易。

不容易,不容易,一粥一饭要珍惜。

章伟林先生听罢,很感慨:我较早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歌曲的群众基础广泛,流行范围广泛,传唱时间久远,不仅传播勤俭精神,还有节粮方法。记得有一首童谣《吃馒头》:“吃苹果,要削皮。吃梨子,要削皮。吃馒头,不撕皮,因为皮子是粮食。”儿童歌谣、民谣歌曲、流行歌曲等很多的歌,都在唱响“节粮歌”。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