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春节餐桌上的“年肉”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2-15



    年肉,是年货中的硬货。有了它,才更有年味。

    百节年为首,我国很早以前就把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称为春节,又称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过大年。腊八一过,人们就开始为年而忙了:“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年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已成为家家户户约定俗成的行动。作为古老的传统民俗,“二十六炖年肉”指的就是这天筹备过年肉食。肉,自然成为春节美食的主角。猪肉,大众化的主要荤食;牛肉,优良的高蛋白食品;羊肉,性味甘热的补阳佳品;鸡肉,味美益高的羽族之首;鱼,鲜美优质的动物性食品;虾,无刺无腥、老幼皆宜的美食。

    然而,由于养殖方式的变化、加工形式的增多、食品谣言的传播、肉食科普的不到位,消费者也有了困惑和纠结:吃不吃肉?吃什么肉?怎样吃肉?

    社会上对猪肉有很多误解。有人说“猪吃的饲料不安全可靠”。其实,传统的单一饲料只能解决生猪的“吃饱”问题,而营养性添加剂能解决生猪“吃好”问题。有人说“猪长得快是催肥的”。实际上,猪在一万多年驯养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现代猪长得快主要得益于育种科技进步、饲料质量提高、养殖环境改善和逐步解决了重大疾病、抗生素残留问题。有人说“猪生病打针吃药的药不安全”。历史和现实证明,兽药是推进养殖业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品。我国依据《兽药管理条例》《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严管,总体上我国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此外,形形色色的肉类食品也是真假难辨。被“假羊肉卷”欺骗。媒体曾曝光过“假羊肉卷”:“复合肉卷基本没羊肉”“真假羊肉无间道,复合肉卷对人体危害大”“鸭胸脯肉加羊尾油成肉卷不是秘密”“混合肉卷多卖给火锅店”等,到底是羊肉卷鸭肉卷,还是其他什么卷?消费者对这种“复合卷”傻傻分不清。受“棉花肉松”误导。社交网曾流传“肉松是棉花做的”视频。食药监管部门及时回应:棉花做肉松,几乎没可能。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吃到嘴里的肉松,很松软,轻轻一嚼即可融化;放到嘴里的棉花是嚼不烂的。原来,“棉花肉松”是恶意制造的食品谣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平均吃畜禽肉类40―75克、水产类40―75克。这个推荐量能帮助人们获得肉类中的蛋白质、铁、锌等营养元素,预防营养不良、贫血缺锌。肉毕竟是人们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肉香四溢也是人们饮食生活中挡不住的诱惑。

    眼下,人们很讲究吃肉的科学,就烹饪技法而言,更加提倡清炖、白煮、凉拌。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