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对石榴钟爱有加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5-20

图源:新华社


“五月榴花照眼明”,这是唐代杰出文学家韩愈对石榴的赞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石榴花之美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的偏爱。在很早以前就种植石榴的哈尼族人眼里,石榴既有观赏价值,又是绝美食材,还“全身是宝”,是“花、叶、果实、果壳、根皮均可药用”的宝物。

石榴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特色农产品。2010年撤县设市的蒙自,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2100多年建县史,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在这片2200多平方公里古老的土地上,蒙自人创造了邮政局、火电站等云南历史上的诸多“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又在云南乃至全国石榴产业大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1996年,“万亩石榴园”被列为云南省第一个农业生态旅游项目;2004年,荣获全国唯一的“中国石榴之乡”称号;2011,蒙自石榴是云南唯一入选的“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蒙自市有少数民族人口2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5.1%。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哈尼族、苗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不断创造新的辉煌——2021年蒙自市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驱车从蒙自出发,途经鸡石高速、昆磨高速,约3个多小时之后,就到达了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被称为“哈尼之乡”。哈尼族有本民族的历法和语言。哈尼语“干通通”,即“十月年”—— 哈尼族把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作为新年开始日,相当于汉族大年初一。“干通通”第五天要“开年门”,用篾编桌子摆上各家精心制作的各种美味佳肴,一桌桌连接到寨子脚的“寨门”,组成喜庆热烈、声势浩大的长街宴,也是祈福宴。宴席上必有“墨江十大名吃”之一的墨江麻脆——以糯米、芋头、甘蔗、地瓜为原料,按比例混合、蒸熟、舂制、晾至半干,加工成石榴形状,既是食品,又是吉祥物。陌生人途经长街宴时,哈尼族同胞必定热情邀请,分享美食。

哈尼族文化和石榴文化,在地名、菜名里也多有体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抚乡有个石榴子村;打开哈尼族饭店的菜谱,“哈尼”二字随处可见:哈尼稻田鱼、哈尼豆豉、哈尼芭蕉花、哈尼酥炸竹虫;墨江县县城以南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哈尼族山寨,取名“石头寨”: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走石板路、住石房子、坐石凳、种石榴,用石槽、石盆、石碾、石磨,吃喝更是离不开石榴。

放眼望去,中国有四大“石榴之乡”:云南省蒙自县、四川省会理县、安徽省怀远县和山东省峄县;还有“四大榴果”:安徽怀远石榴、陕西临潼石榴、云南巧家石榴和山东峄县石榴。在石榴产区和销区,都能看到的素炒石榴花、石榴饼、石榴面塑等,或以石榴为原料,或仿效石榴造型。据说,以鸡肉、火腿、香菇为原料的“没有石榴的石榴鸡”,烹饪专家正在论证这道名菜的起源地是广东还是山东。就“没有石榴的石榴球”,笔者日前有幸见到了。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召开预制菜研讨会上看到点外卖和自采选择:佛跳墙、红浇海参、杂粮花胶等几十种以广东潮汕地区优质山珍海味为原料的预制菜。打开包装,无需准备材料、无需洗菜、无需大厨,只需加热,即热即食。当餐盘里呈现一个面食制品时,品鉴者说它如同包子、挺像烧麦、酷似石榴。各自举筷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也就看清了:蛋清面皮;鸡肉、虾仁、竹笋、杏鲍菇等馅料均形同石榴籽;面皮上端封口处,系着细细的芹菜丝或竹笋丝。果然,这是预制菜中一款并非徒有其名的“石榴球”。

哈尼族的吃喝离不开石榴:石榴菜肴、石榴点心、石榴饮料。当石榴带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寓意写入菜名——石榴球,并能即食、即热、即烹、即配,也就给疫情之下需求旺盛的预制菜提供了有力支持,让居家用餐的人们多了一种选择,以及石榴美食对身心的慰藉。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