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好吃不过饺子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6-06



    “五一”那天,河南省扶沟县韭园镇湾赵村举办“饺子宴”,大家动手包饺子,6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饺子,其乐融融。

    这个村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首批创建的1100个“美丽乡村”之一,也是“全国科技普及推广先进村”。村民们集体体验饺子美食,共话食品科普,又说起那句谚语:“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食俗大观》记载:“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各民族就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讲究‘酒食合欢,举畴逸逸’。”这本食品科普图书一一介绍了我国56个民族的食俗。在《汉族食俗》中,“日常食俗”和“节日食俗”里都有“饺子”。汉族喜欢吃饺子,越吃越有味道,并吃出饺子文化,民间流传很多关于饺子的谚语:“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饺子就蒜,生活灿烂”“饺子就醋,工作进步”“饺子就葱,事业成功”“出门饺子进门面”“除夕吃饺子”“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把“饺子谚语”中的美食故事、食疗故事联系起来加以探究,就找到了饺子起源之说:相传东汉末年,河南南阳隆冬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很多百姓冻伤了耳朵。面对纷纷求助的百姓,有位名医想出妙法:把羊肉、生姜等具有散寒功效的食物与药材剁碎包入面皮,捏成耳朵形状,煮制之后,亦食亦药,给病人食用。冻伤的百姓吃后,血液通畅,浑身变暖,两只耳朵逐渐发热,防治冻伤,效果明显。此汤取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饺子的雏形。这位名医,就是被中医界尊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和当今不断发出乡村振兴“好声音”的湾赵村村民,都是汉族人。在河南省近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约占99%。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汉族人口为1286311334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8.89%。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移居海外。有的在移居国生根发展,成为当地的华裔;有的保持中国国籍,成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方块文字。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了《食疗本草》《食谱》等记叙、研究食品食疗的专业书籍。明代出现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与食品养生、食品加工工艺有关的科普著作。汉族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在不断成熟稳定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发展繁荣。

    汉族饮食注重与国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发展,并对其他民族的饮食产生深远影响。汉族美食里的饺子四季不断,花样翻新:异彩纷呈的彩色饺子、形状多变的各式饺子、馅料有别的风味饺子、不同地区饺子大聚集有“饺子宴”……

    我国56个民族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居住特点。汉族在我国有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汉族名吃饺子也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当面皮里包入少数民族喜欢吃的馅料,也就成了少数民族名吃。比如,回族餐桌上的“羊肉大葱饺子”、京族把馅料写入菜名的“海鲜水饺”、满族以猪肉酸菜粉条为馅料的“大清花饺子”。

    饺子,是汉族饮食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最为响亮的食品名称。集民族食品、节日食品、普通食品、风味食品、健康食品等诸多特点于一身的饺子,也是世界美食中最能代表“中国味道”的一张美食名片。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