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饮食 护佑健康
来源:科普时报 2023-12-30

    日前,食品行业两大活动相继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食文化研究会30周年庆典”和“清真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这里既有“会”又有“展”:会上交流中国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守正创新;展台呈现各民族的主食、副食、零食、饮料。一位参会者很是兴奋,不由得从1991年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里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说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道菜”……

    “凹”字形展台前,有一位御膳研究专家手提正在校对的《中国御膳名典》书稿,一边缓步前行,一边仔细观看那张烟盒大的豆皮卷入肉片。恰好他至,菜成,很自然地接过豆皮卷肉,又将豆皮打开:“这肉呈雪花状,应该是粮食喂养、没添加激素、有足够饲养周期的黑猪肉。”他一番细嚼慢咽和若有所思之后,品鉴道,“用‘干薄细’的豆皮这么一卷,素包荤,地道!满族称猪肉为‘福肉’‘神肉’,有‘多畜猪,食其肉’的饮食传统。”人群中顿时响起了赞扬声:“说得真地道!这个展台正是来自满族人口最多的辽宁省,那肉也正是向畜牧业要健康的黑猪肉。”

    一位年近半百的女士急匆匆赶到会场,送来刚出锅的甑糕——准确地说,是刚出甑的甑糕。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的容器。据传,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甑,新石器时代有了陶甑,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甑,铁器时代又有了铁甑。这甑制而成的甑糕,来自“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陕西省西安市袁家村。西安市回民街各家名店进驻袁家村。这里的美食品种多,质量好。以糯米、芸豆和红枣为原料的甑糕,柔软细腻,香甜可口。“老童家牛羊肉”“老孙家泡馍”“盛家酿皮”等清真名吃应有尽有。消费者大饱口福,也能得到回医回药的食补食疗。

    在传统炊具生生不息的同时,餐饮机器人开启了智能烹饪时代。去年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机器人餐厅的研发团队也派代表在展台前忙碌,向咨询者介绍他们的产品矩阵:切配机器人、凉菜机器人、蒸烤机器人、熬煮机器人、传菜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餐饮服务工作的这些机器人,具有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巨大优势,也有助于实现民族菜肴标准化、营养化目标。

    “吃了什么饭菜,选喝什么茶,也很有讲究。普洱茶、滇红茶,都含有解油腻的物质,能分解体内的多余脂肪,有减肥作用。”正在展台前做茶科普的女士,身着特色鲜明的拉祜族服饰,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拉祜族都知道‘茶杯围着餐桌转’‘有拉祜族的地方就有好茶’。”

    记录食品行业两个大型活动中的几个片断,从民族饮食的角度做一番观察、回顾和展望,意在加强民族饮食和民族医药的科普传播。民族饮食的传承与发展,民族饮食的守正与创新,民族饮食的药食同源,都关乎食源利用、食材开发、食品制作、食道交流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把 “民族无小事”“饮食无小事”落到“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手”的实处,能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民族饮食的健康保障。

    中国营养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翟凤英教授的演讲,从10个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讲起,讲到56个民族饮食护佑健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