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吃“龙食”

□ 单守庆

来源:科普时报 2024-04-02

农历二月二,是个名称挺多的节日:“龙抬头”“春龙节”“青龙节”“龙兴节”“农事节”……对名称里的“龙”,我国现代史上第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辞源》这样溯源:“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龙既然是动物,那么它就和来自动物的肉类食品有关系,而且是那么久远、那么紧密的关系。

回望二月二的节日餐桌上,称面条为“龙须面”;称一锅煮的面条、馄饨为“龙拿珠”;称米饭为“龙子”;称水饺为“龙耳”“龙角”;称烙成龙鳞状的煎饼为“龙鳞饼”;称吃猪头为“食龙头”;称吃葱油饼为“撕龙皮”……

吃来吃去,人们在解读这些含“龙”字的菜名时,打开中华饮食的历史画卷,找到了“吃龙食”与肉类食品更为确凿的证据。

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不止一次提到这种怪东西——“视肉”,后人注释为:“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可见,先民渴望老天赐给他们肉吃,就幻想出“自来肉”的神话。人类终于有肉可吃了,这还得从食物史三个阶段的“三皇”说起:受自然启发燧发明钻木取火,后世尊之为“火祖”燧人氏;驯养野兽成为家畜以供食用,后世尊之为“华夏民族人文先祖”伏羲氏;“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的神农氏,后世尊之为“神农大帝”。

且说伏羲氏,看到“天下多兽”“天下多水”,他“教民以猎”“教民以渔”,还综合多种动物特点拼凑成龙、凤的形象。龙、凤成为贵族身份的标志。贵族有吃肉的特权,古代称他们是“肉食者”。《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曾得到著名史学家季羡林手书推荐其作品的高成鸢,在完成国家史学课题《“尚齿”(尊老):中华文化的精神本原》之后,推出“追溯中餐演进道理”的《味即道 ——中华饮食与文化十一讲》,书中专设一节,讲述《龙、凤来自华夏祖先的肉食》。

“龙的臆造出发点是肉食,凤的臆造出发点也一样。龙是鳞类外加兽类的代表,而凤只是鸟类的代表。龙代表的动物包括兽类,所以龙比凤更重要。”这个说法,更有助于人们知晓为什么含“龙”字的菜名多:吃龙麟(薄如蝉翼的春卷皮就像是龙的鳞片)、吃龙眼(白肉黑核、形圆味美的桂圆,也称“龙眼”)、尝龙胆(黄米面包入糖馅、豆馅或菜馅等馅料,油炸后色泽金黄,外酥里香)、啃龙骨(油锅中翻滚的油条,就像一条金黄的长龙在翻江倒海。二月二吃“龙骨”,特别有“骨气”)、吃龙蛋(二月二这天早上的鸡蛋不叫鸡蛋,而叫作“龙蛋”哦)……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谚,到了新时代的龙年,也将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美食呈现。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餐饮文化大师)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