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之名到安全食盐

□ 单守庆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4-04

日前,媒体曝光了冷冻虾仁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引起了消费者热议。不由得让我想说说盐之名到如何安全食盐了。

“考盐名,始于禹,然以为贡,非为利也。”这是明代邱仲深根据《禹贡》得出的结论。据此,盐之名至少出现3600多年了。关于盐之名,去年3月某报载:“据说,盐其实最早被称为‘巴盐’,这与盛产盐的古巴国有关。”半年后,我参加四川省宣汉县举办的首届巴人美食文化节,才对“巴盐”即“盐巴”释然,《巴文化·达州通览》提及的盐之名,正如上述报载:“由于古巴国有丰富的盐矿资源,很长一段时间,盐被称为‘巴盐’,后来才改称‘盐巴’,而且沿用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盐带给人类的好处,乃至盐之名越来越多。按产地:海盐、湖盐、池盐、井盐、岩盐、矿盐;按用途:工业用盐、畜牧用盐、医疗用盐、食用盐。食用盐里放些添加剂,也有了时尚名:加碘盐、营养盐、佐料盐、胡椒盐、虾味盐、蒜味盐、肠衣盐……

“言多必失”竟成了“盐多必失”。《中国医药报》2024年9月28日载文《盐多必失,拒绝“盐值”爆表》,惊呼“中国居民的盐摄入量被证实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烹调用盐9.3克,几乎达到推荐摄入量的2倍。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居民每日烹调用盐甚至达到16-18克,更是超过了推荐摄入量的3倍。”后附说明:“这些数据仅仅统计了居民在烹调中使用的盐,还不包括从其他食品中摄入的盐。”高盐饮食,不可避免地出现“盐多必失”,给人体健康带来种种危害:引起心血管疾病、加重肾脏负担、损伤胃黏膜、影响骨骼和皮肤健康。

人们在交流健康饮食时,常提到“三减”:减盐、减油、减糖。首当其冲的“减盐”,有多种办法。比如:家庭烹调时,放盐量减少5%-10%,通常不会对菜肴口味产生明显影响,却有助于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饮食习惯;使用限盐勺,控制酱、酱油使用量;少吃咸菜、榨菜、酱制食品;选择葱、姜、蒜、辣椒、花椒、咖喱、醋,替代食盐增味提鲜;留意选择食品营养成分表中钠含量低的食品;在外用餐时主动要求店家少放盐。

食品里放什么盐同样大有讲究。比如营养盐,以食盐为载体,根据不同人群添加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于是有了加碘盐、加硒盐、加铁盐等;风味盐,也是以食盐为主与添加物合成的芝麻盐、麻辣盐、五香辣味盐。再以食品原料加工为例,国家对冷冻水产品中磷酸盐的添加量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

安全食用食盐,人们已经和正在形成这样的共识:“选适当的盐,用适当的量。”

(作者系中国餐饮文化大师)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