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林海谈诗》是一部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关于诗的美学的图书,重点探究了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创作理论及方法。作者用结构主义理论,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美学体系,观点非常独特,内容十分个性化。尤其是第二章“诗的结构”,重点谈唐诗宋词的格律,林海教授竟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汉语古典诗词格律进行了解析,更是增加了全书的学术性和趣味性。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林海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的信号处理专业。所谓“信号处理”,就是把记录在某种媒体上的信号通过特定技术处理以抽取出有用信息的过程,它是对信号进行提取、变换、分析、综合等处理过程的统称。信号处理又是以数字信号处理为中心而发展的。这是因为信号通常可以用数字化形式来表示,而数字化的信号则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软件来实现计算或处理。
在全球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信号处理技术无疑是一门极富活力的学科,正以强大的渗透力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没想到,林海把他的专业知识竟运用到了《林海谈诗》一书的理论建构里,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
在林海看来,汉语古典格律诗和现代诗的知识是结构性的,以唐诗格律为例,只要找到了这个结构的原点,再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成新的节点,就可以生成唐诗格律全部完整的结构。林海把唐诗格律知识结构的原点定义为“平仄交错的句式”,通过将4种标准句式构成唐诗七言绝句的原始正体,推导出七言绝句的原始变体、换位正体和换位变体3种格律,以及七言律诗的原始正体、原始变体、换位正体和换位变体的4种格律,继而推导出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原始正体、原始变体、换位正体和换位变体共8种格律,从而推演出了唐诗的全部16种格律。
更绝的是,林海还给出了唐诗格律的数学表达方式,以及上述推导的数学演绎过程。他用数字“0”表示律诗中的平声,用数字“1”表示律诗的仄声,再把律诗中每句的平仄的数字看作 2进制数字,转变为 16进制数字后,再把一首律诗中每一句的 16进制数字连起来,就得到了一首唐诗格律的“数字表达式”。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著名五言绝句为例,其数字化的描述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11001=19
黄河入海流。00110=06
欲穷千里目,00011=03
更上一层楼。11100=1C
这首诗的最终数字表达式为:“1906031C”。
当用类似于信号处理的数字化方法来表达唐诗的格律时,林海发现,其格律变化蕴含着下述5条规律。规律一:正体+03=变体;规律二:原位正体两联对换=换位正体;规律三:五言 0换成6=七言;规律四:绝句正体+绝句正体=律诗正体;规律五:绝句变体+绝句正体=律诗变体。有了这 5条数学规律,学诗者就能够从五言绝句的“原位正体”出发,推导出唐诗的其他 15种格律。这些数学规律的首次揭示,无疑是汉语古典诗歌理论的一大创新。
林海认为,唐诗的格律在结构上是封闭的,其形式是有限的,而宋词的格律在结构上是开放的,其形式是无限的。他指出,人们可以从一个或若干个结构原点出发,生长出宋词的形式结构,但不可能穷尽之。林海还发现,人们还可以在宋词现有的格律结构上,再生长出新的格律节点,轻松地创造出一个个新的词牌,而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在《林海谈诗》一书中,林海给出了用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来创造新的词牌的生动实例,读者读后不妨一试。
我和林海相识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不惑之年的他才情四溢,诗书画摄影俱佳。他的现代诗《几何学的烦恼》《沉睡的维纳斯》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海长我17岁,13年前以大学教授身份退休,是我亦师亦兄的好朋友。这些年来,工作之余,他还致力于汉语诗词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并以莲花王子笔名在新浪等网站开设博客,展示他的原创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传播中华文化,讲授古典文学。
我曾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多年从事科普工作。在我看来,近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却相对滞后,使之难以惠及更多的民众。林海不余遗力地将自己长期以来对汉语诗词美学体系研究的成果系统化、通俗化,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树立了典范,可谓功德无量。
我曾读过一些关于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创作与欣赏的论著,都因为这些大作不能像傻瓜相机那样被我这种智商不太高的人轻松掌握,最终都放弃了钻研的勇气,《林海谈诗》给了我学习掌握的信心。为此,我非常乐意向读者推荐,相信它对欣赏和创作汉语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这是作者为《林海谈诗》一书所写的序,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