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居乐业 赵晓初 摄 |
青诗白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年9月9日9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接受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递交的日本投降书。自此,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这正是:“八年抗战时维艰,共御倭寇统一线。大敌当前泯恩仇,微躯舍后保国全。羸弱从来遭欺凌,强盛方能获高眼。不忘历史图雪耻,复兴中华奋向前。”
说“八年抗战”,是把抗战起始日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算起。对此,史学界和民间一直存有争议。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由此把抗日战争的起始日向前推到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1931年9月18日,使“8年抗战”成为“14年抗战”,既还历史本来面目,也利于国人更加全面了解抗战历史。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一行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今沈阳)北面约7.5公里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附件引爆小型炸药,自行炸毁日本人修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拖至现场,借此栽赃嫁祸,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军守备队,然后突然袭击北大营。此事件即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肇始。至1932年2月,整个东北三省全境沦陷。日本利用卖身求荣的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东北同胞从此饱受亡国奴痛苦。9月18日,由此被定为国耻日。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国力衰落,民智不开,内战纷争,军阀割据,整体实力已远远落后于经民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但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驻沈阳的中国军队却有1.2万人,并装备有各型飞机265架、坦克装甲车26辆、各型火炮3000多门、各式机关枪近6000挺。即使是驻扎在北大营的中国军人,也有8000多人之众。而发动事变的日军呢?据载,当日进攻北大营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只有600余人,且普遍仅装备有步枪、机枪等轻武器。然而,事变发生6个小时后,北大营即被攻破;8个小时后,整个沈阳城陷落。兵力如此悬殊,结果却如此不堪,令人痛心,令人愤慨。
在局部具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却不战而溃,开战后却不断涌现卖国的汉奸和投敌的伪军,岂不是国耻?一个三军统帅都怯战的东三省,一支未战心先败的军队,一群刀架脖子也不敢反抗的国民,唯一的结局就是当亡国奴。正因如此,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投江八女等东北抗联志士们的宁死不降、殊死抵抗、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更加显得惊天地、泣鬼神。他们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值得后人万世敬仰。
与“九一八事变”同为国耻的还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为报复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实施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残酷暴行,大量中国平民及战俘被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逢公祭,都感慨万分,吾辈再也不能空唱高调,唯有真抓实干、发愤图强,方能国盛民强,不再遭人欺辱。这正是:“国弱何能慰亡灵,从来落后遭欺凌。图强奋发全民愿,假大空虚忧横行。”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和伟大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仍需练好内功,强大自我,绝不能自认为已经是天下老大,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视战争如儿戏。有感于此,赋诗一首,以表情怀:“又近一年九一八,勿忘国耻疗伤疤。民无信仰多汉奸,兵具智勇少爪牙。积贫积弱必挨打,离心离德定散沙。病体愈后体方健,切忌逞强争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