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春无心春也恼
□ 苏 青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满园春色 吕秀齐 摄

4月19日,时令谷雨,意即“雨生百谷”;此时,南方新种的秧苗菜圃,北方初长的树木花草,均急需雨水滋润,正可谓,好雨润万物,春雨贵如油。

这一天,与家人驾车至延庆“百里画廊”野游,傍晚尽兴而归,春雨果然如约而至,行至离家不远处,但见云雨朦胧,彩虹当头,如梦如幻,煞是好看。夜晚,狂风不止,呼啸惊心;清晨,但见小区枝叶散地,绿草落英相伴,远方山黛天清,一派怡人景象,不禁填《虞美人》词一首,以表情怀。“狂风一夜心惊紧,草绿织芳锦。纤枝嫩叶哪堪摧,霾散天清云爽不觉悲。//春雨润养知时沁,万物颜新镜。踏青归晚兴方休,忽见彩虹迎面挂车头。”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文人骚客最喜欢歌咏的季节,而身历不同的境遇、身处不同的心境,诗人笔下描绘出的春天可谓迥异。诗圣杜甫一生坎坷,大约有1500余首诗传世,春天是这其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春夜喜雨》则是他少有的心情喜悦、语调欢快描写春景的名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成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此时杜甫已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两年,总算过上了安稳日子,闲时耕作,养花种菜,与农为友,怡然自得,听春雨淅沥细润,看黑夜江火独明,思雨停花湿娇艳,欣蜀都繁花锦绣,赞美春雨、春风、春花、春夜、春城之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在外漂泊近两年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草堂,心情暂时安定,遂写下了极富诗情画意的颂春佳作——《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大开大合的视野,反复扫描远景,拉伸近景,特写细节,描绘了所居田园阳光灿烂、春风和煦、鸟语花香、风光明媚的绚丽景色,抒发了羁旅异乡、心无安放者“何日是归年”的感慨,欣喜之余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杜甫在颠沛流离之中写出的春之诗,则是满目凄然,满耳心惊,满腹感伤,满篇泪苦。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七月,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的叛军攻陷长安,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解送至长安,幸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次年(唐肃宗至德二年)春天,他写下了《春望》这首哀叹长安春天的千古绝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昔日繁盛的长安城,沦陷后遭叛军蹂躏,如今野草丛生,萧条零落,一片凄然,目睹如此惨景,杜甫不禁悲从心涌,满篇尽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悲愤字句,美好的春天竟然是“花溅泪,鸟惊心”。无怪乎,元代诗评家方回在点评这首描写春天的杜诗时会说:“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战乱时期,好的消息无疑是季节最好的兴奋剂。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唐军在衡水打了个大胜仗,收复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市,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至此,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开春之际,闻此大快人心消息,流落在西蜀的杜甫欣喜若狂,挥笔写下了这首被清代著名学者浦起龙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谷雨乃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过后,春天将暮,春色将退,和煦的春光将让位于炎热的夏日,不免令人感伤。新冠肺炎疫情从冬至春,历经三个多月,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各国人民健康造成重大伤害,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出行也受到限制和影响,北京市仍有许多景区尚未开放,即使是开放的景区,游人也很有限,相互之间也谨慎提防。

诗言志。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写,还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更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当下正是赏春的最好时光,周末出行,置身于风景如画的“百里画廊”,时刻惦念着疫情何时结束,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大好春光也无心欣赏,不禁令人感慨万分。这真是:“休言四月春光好,赏春无心春也恼。君观绚烂百里画,荡漾春情付水抛。”



相关文章
苏 青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
专家简介
苏青,1961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科技导报社社长、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等职。出版有《航天多型号计划编制方法研究及进度控制》学术专著(合著),以及《岁月如歌话人生》《携诗远行畅情怀》科学文化著作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