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乐唱星空
□ 苏 青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线上展览。

2020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这一天,“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这一天,中国科技馆与中国宇航学会、光明网共同开发的“星耀寰宇 箭震五洲——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航天科学家精神网络展”,同步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宇航学会官网和光明网上线。展览旨在通过讲述“东方红一号”研制背后的航天科学家感人故事,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艰苦奋斗、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让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铭记历史,学习、传承“两弹一星”元勋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与此同时,线下实体展览正在加紧布展、施工,预计疫后中国科技馆恢复开馆后将在二层恐龙广场展出。

有感于斯,填《江城子》词一首,以表对研制“东方红一号”科技工作者的敬佩之情:“东方红乐唱星空,送佳音,舞春风。号外雪飘,禹域遍欢腾。自力更生勤创造,彰国势,破锁封。//五十冬夏过匆匆,忆殊功,仰碑丰。两弹一星,伟绩聚情浓。科技强国甘奉献,效前辈,守初衷。”

“东方红一号”卫星具有“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特点。卫星重173 千克,比苏、美、法、日四国首颗卫星质量的总和还要重近30千克,被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送上太空。科技人员以无线电观测为主,光学观测为辅,确保在任何气象条件下都能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播放《东方红》乐曲的装置为卫星上一独立系统,它是通过电子线路产生复合音而不是用收音机来播放乐曲。研究人员通过在末级火箭上安装一个观测裙,使卫星直径从原来的1米增至3米多以扩大反光面积,同时把卫星表面设计成72面球体便于从各个角度反射光线,使得人们在地球上仅凭肉眼就能看得到它。

在布展中,展览设计人员还挖掘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背后大量的科学家感人故事,以图片、文字、影视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郭永怀、赵九章、钱骥、姚桐斌、王希季、孙家栋、杨嘉墀、戚发轫、谢光选、王永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风采,让航天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大力弘扬。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是“东方红一号”方案总体负责人,领导了卫星总体、结构、天线、遥测、电源、环境模拟等关键技术研究。1965年,既是他事业最辉煌的一年,也是他人生步入一段黑暗时期的开端。这一年,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并在重要专门会上专题报告,为“东方红一号”研制、发射定下了技术基调。同年,他被打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特务”,从卫星设计院领导岗位被赶了下来,开始“靠边站”。“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庆功人员中没有他,他只能坐在自家阳台上仰望天穹,默默地搜寻那熟悉的卫星轨迹。

为了给“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任务积累经验,1959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研制探空火箭计划。火箭发动机试车过程会产生有毒气体、高温火焰,甚至有爆炸、起火的危险,试车台必须有防爆、防毒、防火措施。但是,当时的实验条件却异常简陋,“两弹一星”元勋、时任探空火箭总设计师的王希季带领团队四处选址,最后找到了一座当年国民党军队废弃的碉堡,把它改造成勉强具备防爆、防毒、防火条件的试车台,并先后在碉堡里进行了40多次火箭发动机热试车。

2020年4月24日,还是第5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在这一天公布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和任务标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源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天问一号”2020年将择机通过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昵称“胖五”)发射,一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第一次火星探测就要完成以上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尚属首例。“天问一号”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时间的飞行,方能抵达火星。

有感于我国航天工程新成就,填《虞美人》词一首,以表情怀:“屈原求索发天问,今古航天梦。科研接力探太空,真相火星未露尚朦胧。//天问一号整装待,胖五择机载。问君欣往欲如何?环绕着陆巡测任责多。”



相关文章
苏 青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
专家简介
苏青,1961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科技导报社社长、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等职。出版有《航天多型号计划编制方法研究及进度控制》学术专著(合著),以及《岁月如歌话人生》《携诗远行畅情怀》科学文化著作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