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信息”溯本源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7-15

视觉中国供图

信息社会使用最为频繁的一个词就是“信息”。通常,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信息”乃地道舶来词,毕竟,与“信息”词意相近的“音信”“消息”两词,在古代汉语中比比皆是。

其实,“信息”一词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它比“消息”“音信”更带感情色彩,常常和离愁别恨、思亲念友联系在一起,个中意味值得细细品味。

人们通常认为,“信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的律诗《暮春怀故人》中:“池馆寂寥三月尽,落花重叠盖莓苔。惜春眷恋不忍扫,感物心情无计开。梦断美人沈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琅玕绣段安可得,流水浮云共不回。”李中生卒年不详,后人考证大约是公元920至974年在世,距今至少也有1047年了。

其实,在李中写这首诗的一百多年前,晚唐诗人杜牧(803年—852年)的《七律·寄远》中就已经有了“信息”这个词:“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比杜牧更早一点的诗人崔备(747年-816年),在唐德宗年间写过一首律诗《清溪路中寄诸公》,也提到了“信息”一词:“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少留攀桂树,长渴望梅林。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和杜牧同时代的陆龟蒙在《春歌》一诗中也留下了“信息”一词:“山连翠羽屏,草接烟华席。望尽南飞燕,佳人断信息。”陆生年不详,大约卒于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他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但其农学研究成就却鲜被人知。陆龟蒙写的《耒耜经》是我国最早专门记述农具的文字作品,全文仅633字,除简要介绍“爬”“砺择”“醪碡”3种农具,重点对犁从各部结构、使用功能到尺寸大小、所用材料等作了详细准确的记述,以致近代考古学家阎文儒据此成功复制出了唐代犁。

在文星璀璨的唐代,马匹奔跑的速度就是鸿雁传书的速度,自然也就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如果隐居山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友人折柳一别,从此天各一方,相互之间的“信息”自然难觅。正因如此,上述这些诗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作者对“沈信息”“无信息”“断信息”的远方亲朋、恋人的思念和牵挂。

宋代词人也喜欢用“信息”这个词,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的一首“满江红”,就幽怨地流淌出了“信息”一词:“访雨寻云,无非是,奇容艳色。就中有,天真妖丽,自然标格。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鳞鸿阻,无信息。梦魂断,难寻觅。尽思量,休又怎生休得。谁恁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便不成,常遣似如今,轻抛掷。”

感情真挚细腻、词句委婉动人的李清照,自然也不会放过使用信息量极为丰富的“信息”一词。“……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这是李清照一首长诗中的节选。宋朝偏安杭州,家乡沦陷,夫婿病故,李清照集国恨乡愁家苦于一身。1133年,闻宋高宗遣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探望被囚禁的徽钦二帝,易安居士禁不住家国沦陷之悲、思乡怀旧之感、家破人亡之痛涌上心头,随即写下了这首忧国怀乡思故的感奋之作。

在诗人心中,“烽火连天日”,可谓“家书抵万金”,稀世的“隋侯之珠”和“和氏之璧”,又怎能比得上来自故乡最新的音信和最为悬挂的消息更为珍贵、更令人企盼呢?

在我看来,有“信”就有“息”,沟通和润滑亲朋好友感情的“信”一旦寄走,如同钱款借出,是要按时来计“息”的。在古代文人骚客的诗词里,这个“息”就是感情的积累和寄托,就是思念的积淀和释放,就是牵挂的描述和抒发。

互联网时代,人们即使远在天边,也可借助手机通过微信、视频随时问候、见面,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已如“闪送”随叫随到,手指轻轻一摁就能完成“信”的往来,又怎能奢望彼此之间的情感增值生“息”呢?又怎么能给后人留下像唐诗宋词那样流芳千古有关“信息”的动人诗篇呢?

这正是:“古诗‘信息’溯本源,人文浸润析美篇。现代‘信息’再无‘息’,何谈内涵拓外延。” 




相关文章
苏 青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
专家简介
苏青,1961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科技导报社社长、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等职。出版有《航天多型号计划编制方法研究及进度控制》学术专著(合著),以及《岁月如歌话人生》《携诗远行畅情怀》科学文化著作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