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科普写作的三重境界

□ 苏 青

来源:科普时报 2025-11-14

11月6日,《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以纪念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尽管收录的大多是高士其在20世纪上半叶写的科普文章,今天读来仍颇具新意,让人不禁要为这位受人尊敬的前辈科学家击节叫好。

一是文章尽显家国情怀。《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收录的许多科普文章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写的,高士其在回顾当时的写作情况时说:“我写这些科学小品的目的,是以抗日救亡为主题,一方面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保卫民族。”以第五篇章《生命的奥秘》里的《谈细胞》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8月。在这上一年,即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这一年年底,“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谈细胞》一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单个细胞很小,作用有限,但是,“细胞团结起来,是生命最伟大的力量,是任何环境压力,所不能屈服的啊!”为此,高士其在文中呼吁:“我们要全体民众总动员,全民族的‘细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高士其这个时期写的科普文章充满了民族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救国、爱国爱民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是作者平民视角创作。高士其写科普文章多面向普通老百姓,因而特别注意结构简明精炼、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懂。第一篇章《菌儿自传》里的所有文章,他都是以第一人称自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学习、接受有关细菌、感染、疾病、发酵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创作方式很吸引人,读来自然轻松愉快、容易理解。高士其经常深入社会,接触最底层民众,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晚年还经常坐轮椅下基层,写出的科普文章因而特别“接地气”,很受普通民众欢迎。在第二篇章《人与细菌》、第三篇章《人与健康》和第四篇章《人与自然》的所有文章里,无论是写对人类伤害很大的伤寒、霍乱等疾病,还是谈常见的“肚子痛”和“破伤风”,高士其的文章都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普罗大众的关怀,仁爱胸怀令人感动。作为留学归国的知名科学家,高士其先生积极为普通民众播知识、鼓与呼,为今天广大科学家开展科普创作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三是内容上科学文艺交融。高士其早年从事科研,不幸染上病毒脑炎导致身体残疾后,开始致力于科普创作,从此笔耕不辍,即使年近八十高龄疾病缠身,仍然没有停止过创作,可谓生命不息,创作不已。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写下了几百万字的科普作品,文章体例包括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故事等等,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文艺感十足。《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收录的作品,既是优秀的科普文章,又是优美的科学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他常常运用通俗、幽默、形象的诗歌,诠释深奥的科学知识,让普通民众在会心一笑中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第一篇章《菌儿自传》收录的《食道的占领》一文,当讲到细菌通过人的食道进入身体时,高士其用一首短诗来形容细菌此时此刻的“欣喜若狂”——“人类的肚肠,是我的天堂,那儿没有干焦冻饿的恐慌,那儿有吃不尽的食粮。”这首短诗一方面道出了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另一方面又隐喻了日寇觊觎中国领土的贪婪。这种融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创作手法,不仅为传播科学知识提供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形式,而且还拓展了科普创作的题材领域和思想内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好好借鉴。

有感于斯,谨填《浪淘沙》词一首,祝贺《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一书面世,同时表达对高士其先生的景仰之情、怀念之意。

科普著宏篇,百世流传。家国情志蕴其间。意义现实彰典范,使命拳拳。

作为民虔,地气相连,易懂通俗润心田。文艺科学融体汇,德望长镌。

(作者系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社长、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



相关文章
苏 青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
专家简介
苏青,1961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科技导报社社长、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等职。出版有《航天多型号计划编制方法研究及进度控制》学术专著(合著),以及《岁月如歌话人生》《携诗远行畅情怀》科学文化著作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