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的数字密码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5-15


简小敏 摄

    自陆羽《茶经》问世后,“茶”字才得以普及。之前,人们将早采的茶叶叫做“荼”,把晚采的茶叶称为茗。此外,还将槚、蔎和荈统称为茶。虽然茶早期是以药材身份出现的,但随着饮茶之风由宫廷走向民间,也就自然演变成了一种饮品,并与咖啡、可可齐名号称“三大饮品”。

    自古以来,饮茶的朋友被称为佳客。有好茶喝,有会喝茶的佳客为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且看被大众追捧的一片小小茶叶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字密码吧。

    从品茶的人数上来看,“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三四曰味”。于是,便有了丰子恺的“品茶三人,留一席,邀清风明月”。从品茶的次数上来看,“一杯淡,二杯香,三杯醇,四杯韵犹存”。

    品茶时,茶人喜欢用的“凤凰三点头”技艺,不仅通过注水时的上下反复提拉3次,让茶叶与水充分融合,也表达了茶人对客人、对杯中茶叶的尊重。

    说了一二三四,当然还有五。人们把品茶当作一种消遣、一种生活,一种享受,因而也就有了品茶五忌,即忌地点不对,忌地点不雅,忌时机不当,忌遇见外行,忌事情不顺。

    接下来说说茶界独得的六与七。所谓六,即指“茶圣”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有茶的日子,天天是好日子,不羡俗世的富贵与虚名。

    而所谓七,则指“茶仙”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们生生从这首千古绝唱中摘出“一至七”的诗文,命其《七碗茶歌》:“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味好啊,以至于让诗人一连吃了7碗茶,每一碗都细品出了新的感受,饮至第七碗时,更觉两腋清风,飘飘欲仙了。

    茶之曼妙,诱人到何种程度?诗酒人生的李白,也情不自禁地主动跳出酒界到茶界过了一把“诗茶人生”的瘾,结果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创下了茶界之最——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让他成了中国诗歌界最早引名茶入诗的人。那么,亲友小聚时,当你听腻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来上一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岂不是顿入诗酒茶的雅致生活中了。

    茶,以其形象的“人在草木间”,让中国人在汉字与数字之间达成了有机的统一。茶字上部的草字头为双“十”,中间的“人”分开为“八”,底部的“木”可拆为“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草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茶字也就有了数字“108”的含义,并成为长寿的代名词。这应该也是对茶与健康关系的最好诠释。

    世间也就有了“茶寿”这款由深谙中国茶文化真谛的茶人开发出来的茶品,也就有了专门用来冲泡美茶的“茶寿108”泡茶用水……无不透露出人们对一杯至美茶汤的追逐。

    因此,始于唐朝开元(公元713―741年)的全民饮茶风尚,发展到今天,成就了我们的全民饮茶日。自2020年5月21日起,联合国还将这一天命名为“国际茶日”,真好!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
童 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童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