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茶山体验茶文化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6-06

视觉中国供图

1740227czdhb.jpg

但凡喜欢喝茶的人,都想去茶山一游。中国茶山之多,多到让茶友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山体验茶文化。茶分六大类,生长环境自然各有不同,其茶山景致及文化也就不尽相同。

茶山游,唐朝杜牧已先行了一步。也就是说,时下流行的茶山游已有上千年历史。“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题茶山》表达了杜牧茶山游满满的收获。相比之下,今天人们游茶山,多数是和友人同行,而杜牧却是携全家前往。虽说是“奉诏”去产紫笋茶的顾渚山监督贡茶制作,但茶山的风景美啊,对他而言,真是一件游山玩景的惬意工作。他只需在茶工把茶制好时,写份奏折,派出快马急送京师,不误皇宫举办清明茶宴即可。

世人皆知,有人有山的地方,就是仙地。祖先造字时,定是得了人生大悟,因此才将“人”和“山”结合而得了“仙”。人到茶山,便是人在草木间,得天地之精华而养了。法国艺术史家丹纳曾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从计划茶山游时,我便开始酝酿情绪了。欲坐高铁,一路向南,在茶山下先泛舟垂钓,然后再顺着山路而上,去向那“茶吸白云钟”之地,在蓝天白云下,在悠悠古刹钟声中,与友人品茶论道,是何等的超凡脱俗,何等的高雅!

上茶山,清晨,可以在仙雾袅袅中拾得茶芽上的凝露,让仙雾缠绕脸庞,轻轻地抚平职场拼搏而泛皱的面容;还可以采摘茶菁在握,也就是说,“掬一捧春天在手中”;午后,与友人在廊下饮茶,看着眼前的一片翠绿,兴致来时,可以倚栏而歌;晚间,自然是茶酒共存……茶境、酒境与诗境和谐,茶意、酒意与诗意交融。

相信此时的你,也会不是诗人胜似诗人地咏出让自己惊叹的诗句,比如,“云暖赏茗来茶山,月明沽酒入仙境”。或者豪气的你,索性对着清风明月,如同当年的曹孟德大吼一声,“何以解忧,唯有美茶”。心理学家说,人人心里都筑着一个文学梦。那么,此时此刻,你深埋心中多年的梦想已经借由茶山之境、之意,而助你一臂之力去实现梦想了。正如笔者此时,品茶观雨景,幸得《品茗赏雨》:“窗外夏雨,淅淅沥沥;室内妙茶,杏香袅袅;无由持一碗,尤想赠茶人。”

听说如今有城里人为了换得一段宁静时光,周末时,假装出差而跑到某个环境雅静的酒店住上一两天,只为让自己暂时远离尘世喧嚣。

那么,在有关部门贴心地调整出小长假供百姓专门旅行时,你何必要让宝贵的假期置身于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无奈地随着导游“一成不变”的介绍,去开启那疲惫不堪的打卡模式?你完全可以到那得天地之精华的茶山去放飞自我,在茶海中得享一份宁静。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
童 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童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传媒界校友会副会长。著有人物传记《曹雪芹》、长篇原创小说《心路》以及系列茶书《茶之趣》《一壶普洱》《帮你成为泡茶高手》《中国茶叶的那些故事》等。在《科普时报》开设茶文化栏目《茶知道》,并设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可普茶客”与粉丝交流品茶读书写字心得。最大的心愿是作为爱茶的图书编辑为爱茶的作者出版中国茶系列图书。曾获“2016年至2020年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特别贡献奖”(中国作物学会,2021),“2020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佳新闻宣传员称号”(中国农业大学,2021),“优秀科普工作者”(科普时报,2023),“2023-2024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2025)等荣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