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粽子遇见茶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6-20

□ 文/图 童云

1740227czdhb.jpg

端午风俗,各地大同小异,比如用五色丝线拧成细绳,系在手腕上,或做成香囊挂在身上等。而端午美食,各地却略有差异。

比如早年在汪曾祺先生老家,端午这天,必吃虾和鸭蛋。据说,许多人看了汪老的文章后,但凡去江苏省高邮市,必定要买那里的咸鸭蛋带回家,似乎成了一种“遇见先生”的仪式。这天的食物,必须满足的特点是要“红”,于是,巧妇们把红色食物纷纷搬上餐桌,比如苋菜、红衣花生米等。由于人们在面对美食时总要来上几口美酒助兴,因此,有人巧妙地将“红衣”花生米和酒搭配在一起,谓之“喝花酒”。

关于端午美食,全国老百姓普遍享用的就是粽子了。粽子从地域看,有南派和北派之分;从内容看,有荤、素之分;从口感看,有甜、咸之分……当然,还有一样饮品在每次聚餐中从不缺席,它就是美食伴侣——茶。

开席前,主人会为客人奉上香茗一碗。稍懂点茶礼的人家此时定会提前为客人一一准备好盖碗茶;次之,也会准备一套精美的茶具,为来客一一分茶,谓之客来敬茶。席间,主人还会特意把装满茶汤的公道杯放在餐桌上,说:“都是自己人,咱们就需者自取吧!”于是,有这茶汤的陪伴,大快朵颐后,客人会发现自己竟然不觉油腻感……告别时,从主人手里接过端午节伴手礼,除粽子外,还多了一盒茶叶。端午期间,适宜的茶品当属普洱、滇红及寿眉了,有这三种去腻、消食功能一流的美茶陪伴,一桌端午美食便可尽情享用。如果泡饮时,加入适量陈皮,那在一壶开水的冲泡之下,实现完美融合的茶与陈皮,呈现出来的隽美茶汤,必将成为你平安度夏的健康“利器”。

在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茶已不再独立于一日三餐了,而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比如,宋代李清照与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常常于日暮黄昏,饮茶逗趣,一个讲典故,一个说出处,获胜者可以饮茶一碗,其中的茶事风韵早已成为后人“饮茶助学”的美谈。又如,作家杨绛在散文集《将饮茶》中两次提到饮茶,第一次是其父亲在世时,“每晨早饭后,我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幸福感洋溢而出;第二次是其父亲去世后,“我像往常那样到厨下去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放在桌上,自己坐在门槛上”……又如梁实秋先生在回忆父亲时,写道:“他喝茶要用盖碗,水要滚、茶叶要好,泡的时候要不长不短,要守候着在正合宜的时候捧献上去,这一点季淑(梁实秋的妻子)也做到了。我父亲说除了我的母亲之外只有季淑泡的茶可以喝。”

回到生活中,笔者午夜梦回,每每思念去世的父亲时,想起的便是他那一只永远泡着甘甜可口的云南大叶种云雾茶的大茶杯……

每当端午,我总是捧起一杯沉甸甸的思念!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
童 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童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传媒界校友会副会长。著有人物传记《曹雪芹》、长篇原创小说《心路》以及系列茶书《茶之趣》《一壶普洱》《帮你成为泡茶高手》《中国茶叶的那些故事》等。在《科普时报》开设茶文化栏目《茶知道》,并设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可普茶客”与粉丝交流品茶读书写字心得。最大的心愿是作为爱茶的图书编辑为爱茶的作者出版中国茶系列图书。曾获“2016年至2020年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特别贡献奖”(中国作物学会,2021),“2020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佳新闻宣传员称号”(中国农业大学,2021),“优秀科普工作者”(科普时报,2023),“2023-2024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2025)等荣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