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堪称“茶专家”

□ 童云

来源:科普时报 2024-11-22

苏轼被贬黄州时,在好友的帮助下,得城东一块闲置坡地,从此开启农夫生活模式,并借城东坡地自号“东坡居士”,故而得名“苏东坡”。

数次被贬的苏轼,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获得了绝佳的品茶机会。有来自皇宫的龙茶、凤茶、京挺等贡茶;有来自好友的建安茶、月兔茶、小龙团等赠茶;更有在生活之地品到的龙井、蜀茶、海南茶……

东坡先生爱茶爱到了梦中,于是有了《记梦回文二首》。回文诗的用韵、形式对文字要求很苛刻,用回文诗写茶诗更是少见。且看其回文诗“酡颜玉碗捧纤纤”,反过来读“纤纤捧碗玉颜酡”;“红焙浅瓯新火活”,反过来读“活火新瓯浅焙红”。无论正着读还是反着读,梦里还是梦外,茶与佳人都被他写得独具匠心。

因此,东坡先生亲自“种茶”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将“已与松俱瘦”的茶树“移栽白鹤岭”后,“似许晚遂茂”。他不仅生动地记录了种茶场景,还成为我国茶树栽培技术不断发展的有力佐证。如果说,人们认为茶是通过“柴米油盐酱醋茶”占据了厨房,通过“琴棋书画诗酒茶”占据了书房,而东坡先生则让茶走出了家庭消费圈子,让人们的视野进入了茶农的生产层面。

不难想象,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的苏轼,打小就与茶打交道。据专家研究,他家离西汉时期著名的武都茶叶交易市场仅有20公里。因此,对他影响颇深的蜀茶必定成为其“口粮茶”,自然也就会有不同于常人的冲泡心得。因此,他敢于在外交场合以蜀茶和姜配伍成姜茶代替龙团冲泡给使者喝,让拉肚子又不得不出面接待的官员以茶代酒,招待辽国特使。他冲泡的茶异香扑鼻,在座的几位大人喝下后,只觉神清气爽,十分舒坦。不仅让患病的官员在特使面前表现良好,还用此茶治好了他们拉肚子的毛病。

茶到了东坡先生手上,就成了治病良方。于是,这款“一半蜀茶,一半生姜,用新汲井水浓煎即可”价廉物美的姜茶,被人们取了个“东坡茶”的雅名。令人高兴的是,在宋代主要用于边销的蜀茶,发展到今天,其品类已经日趋丰富,包含了多种茶类,如蒙顶山茶、雅安藏茶(黑茶类)、峨眉山茶等。

有趣的人总能从生活中挖掘出无限的乐趣。后人将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饮湖上初晴后雨》),与“从来佳茗似佳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集成了一副对仗工整,宛然天成的对联。据说,自清末西湖藕香茶室挂出此联后,人们走进杭州任何一家茶馆几乎必见此联。如果东坡先生在世,想必仅此一项就可以收版权费收到手软,又何至于生活窘迫到全家29口人每天最多只能花150钱的“中年方知穷滋味”程度。

苏轼一生嗜茶、爱茶,善于品茶。为后世留下了80多篇咏茶的诗赋文章,内容涉及评茶、种茶、名泉、茶具、尝茶、煎茶、茶史、茶功乃至茶花等方面。我们甚至从中可以看到,他得意时办茶会,可用龙井泉水煮私藏的“密云龙”与众名士同饮;失意时也办茶会,在极度贫困中招待友人后,发出了“客来茶罢无所有”的吟唱。正是这样富有茶,穷也有茶的日日有茶相伴,他才完成自己,成为永远的“苏东坡”。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生活中的苏东坡有了茶,他到哪里,哪里就成了富有人文底蕴的地方。当太阳高照,口渴无茶时,也就有了“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的生活气息。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
童 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童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传媒界校友会副会长。著有人物传记《曹雪芹》、长篇原创小说《心路》以及系列茶书《茶之趣》《一壶普洱》《帮你成为泡茶高手》《中国茶叶的那些故事》等。在《科普时报》开设茶文化栏目《茶知道》,并设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可普茶客”与粉丝交流品茶读书写字心得。最大的心愿是作为爱茶的图书编辑为爱茶的作者出版中国茶系列图书。曾获“2016年至2020年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特别贡献奖”(中国作物学会,2021),“2020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佳新闻宣传员称号”(中国农业大学,2021),“优秀科普工作者”(科普时报,2023),“2023-2024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2025)等荣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