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只为让茶性尽显

□ 童 云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3-28

现代饮茶者皆知“水为茶之母”。

且不说因品南零水而彰显辨水、识水高超技艺的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也不说到了宋代,更有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水的种类进行重新排序,“水以清轻甘洁为美……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只因茶客们都希望自家的好茶,能遇到好水,让发于水的茶性能够完美地呈现出来,故而为能喝上一口好茶汤,真是操碎了心。

宋代的苏东坡与王安石虽说在朝堂上政见不一,但并不影响私下友情。喜欢饮茶的苏东坡从四川返京途中,去看望退休赋闲在家的王安石。船经瞿塘峡,他吩咐小厮取一瓮“中江”水作为礼物。王安石汲水煎阳羡茶,出汤时发现不妙,问“水取于何处”?原来,小厮被沿途风景吸引,到下江时才想起取水之事。在政务上眼中揉不得沙子的王安石,对茶事也极较真:“阳羡茶用上江水煎泡,水味太浓,下江水则太淡,唯有中江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而今见茶色半晌才出,便知是下江水了。”这让才思敏捷、口才了得的苏东坡不得不对王安石的严谨作风心服口服。

如果说,作为茶人,苏东坡因小厮之过,让王安石误解其不懂“用水”无可厚非,那么对于小说人物是否懂茶用水,作家以此反映人物能力就可见一斑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幅品茶图。妙玉把贾母等人安排好后,便把宝钗和黛玉等引入耳房,只见“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黛玉因听到妙玉告诉贾母说泡茶用的是“旧年蠲(juān)的雨水”,便边喝茶边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她天性怪僻,在懂水的妙玉面前,一向恃才而清高的黛玉,没有如常的嘴上不饶人地跟她计较,默默地败下阵来。这说明妙玉泡出来的茶实在好喝,好喝到了让一向伶牙俐齿的林妹妹,“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就这样,一个是被世人追捧的大学士苏东坡,一个是被《红楼梦》大家庭宠爱的林黛玉,二人却因不懂“品水”留下了“笑柄”——竟然,他们也有被怼得无话可说的时候。

话又说回来,如今我们饮茶,大可不必费如此周折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让你很方便地可以用到心仪的各种泡茶水。泡茶时,用的只要不是温度不宜的水、过老的水、蒸馏水、汽水等,还是可以泡出一杯好茶来的。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
童 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童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传媒界校友会副会长。著有人物传记《曹雪芹》、长篇原创小说《心路》以及系列茶书《茶之趣》《一壶普洱》《帮你成为泡茶高手》《中国茶叶的那些故事》等。在《科普时报》开设茶文化栏目《茶知道》,并设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可普茶客”与粉丝交流品茶读书写字心得。最大的心愿是作为爱茶的图书编辑为爱茶的作者出版中国茶系列图书。曾获“2016年至2020年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特别贡献奖”(中国作物学会,2021),“2020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佳新闻宣传员称号”(中国农业大学,2021),“优秀科普工作者”(科普时报,2023),“2023-2024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2025)等荣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