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视点
1月29日,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掀起了一波科学传播的热潮,现场揭晓了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和十大科普自媒体。这个活动引发了众多媒体的评论和赞誉,一时间内刷遍了朋友圈。在为“典赞”活动摇旗呐喊的同时,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加强科学传播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助力科学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科学传播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视角对科学传播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且吸纳其他学科中的相关成果,构建科学传播理论体系。
以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为例,一些观点认为“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走遍半个世界”,但是谣言止于智者,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人成为智者,成为谣言的终结者而非传播者,就需要从理论上对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这不仅涉及到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心理学集群行为理论,还包括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共同体的信任问题。通过构建完善的科学传播理论,可以有效地杜绝谣言产生并让其失去传播的土壤,而非陷入一个怪圈,即在谣言产生后辟谣,在新的谣言出现后再继续辟谣。所谓“蛇打七寸”,科学传播理论就可以在这个“七寸”的位置发力,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然,科学传播理论应该是一个体系,涉及很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科技场馆的科学传播、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文化建设,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等等。
近年来,科学传播的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积极投身于科学传播事业,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证,他们把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传播给广大公众,让科学不再晦涩难懂,把科学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春风化雨。我曾于2017年访谈过数十名“网红”科学家,他们均认同通过科学传播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加强科学传播的研究,关注科学传播的实践,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惠。
“后真相”给科学传播带来了挑战,加之跟风新闻这一趋势的发展,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往往会流于表面,用心理捷径来对科学信息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科学新闻的研究也更有必要性。有学者曾经杜撰出两个形容科学新闻的名词,一个是复制粘贴新闻(churnalism),另一个是麦当劳式新闻(McNews),其大意无非在于凸显科学新闻需要对科学有深入的了解,而不能只是在案头上简单地复制粘贴,或者把各半成品拼凑成规格一致的成品。如何让科学记者群体成为科学家的伙伴,真正发挥科学传播“二传手”的功能也是很多学者和实践者密切关注的议题。
科学传播的实践性很强,它始终需要人的参与,无论是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还是十大科普自媒体,归根结底都少不了人的因素。而同时科学传播又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新技能,那么这就涉及到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问题。在这方面,其他国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出版了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为此,中国科普研究所正在译介优秀的科学传播系列教材,希冀为科学传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理论源于实践,但同时理论也应该指导实践,通过建设完善的科学传播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实践,拓展科学传播的视野,丰富科学传播的内容,提升科学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并最终助力科学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