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不空,掷地有声
□ 王大鹏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日)柳田理科雄著,袁秀敏译,新星出版社出版。

在一次学术沙龙活动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吴宝俊老师认为,国人科学素养最高的时候是高考的前夜,而高考一过,那些被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就会被抛诸脑后。虽然这种观点有待商榷,但是这却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大抵原因至少包括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没有与接收者或者被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皆美,也皆学问。其实科普也是一样,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可以作为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便捷,甚至会习以为常地把这些便捷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并不会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这些科学和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与哲理,并以此为基础去阐释其中的科学,让科学融入生活,也让生活靠近科学。

实际上,人们经常会探讨如何才能做好科普,当然这种探讨所获得的结论也是多元且异质的,但至少有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涌现出来,那就是科普要跟目标群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这种关联才有可能同目标群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让目标群体更易于接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柳田理科雄先生的《空想科学“理科”读本》了,之所以说是空想科学,原因在于书中用到的素材全部来源于漫画、动漫等空想世界中的现象。但是这种空想并非假大空,而是掷地有声的。

对于在电视以及随后的网络等新媒体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而言,漫画和动漫是很多人童年里美好的回忆,甚至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举措推动科普动漫的发展,但是似乎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所以在谈及国内科普动漫的时候,《蓝猫淘气三千问》经常被作为素材和案例。而《空想科学“理科”读本》的作者则另辟蹊径,用科学对经典漫画和动漫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而发掘出其中的科学内涵,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虽然这些漫画和动漫的原作者在开展创作的时候未必会思考那么多科学,甚至根本就没有把科学放在眼里,但是柳田理科雄先生却把科学与这些素材关联了起来,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试想一下,我们有多少人会在看完漫画和动漫之后去思考或者探究奥特曼的“力”以何种形式呈现?英雄们是以何种力量在战斗的?在地球上强大的奥特曼在故乡卧床不起……凡此种种都成为作者解释科学的良好素材,也成为借以开展科普的重要契机。

书中提及的想法看起来似乎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是却也发人深思,读者们可以在作者的带领下去一探究竟,去走进科学,发现这些疑问背后有趣的科学原理。这也是一种体验科学的尝试,而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甚至对于某些读者来说,这可能会成为他们因此爱上科学,未来从事科学的开端。

科普不仅关乎公众的科学素养,也关乎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让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从事科学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有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国青少年对科学类职业的喜爱程度有所下降,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考察,也许柳田理科雄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发表的看法可以道破一点“天机”:“在学生还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学理科,理科有哪些有趣的地方的时候,就让他们背各种公式和术语,让他们参加考试,给他们评定成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学生感到无趣。”获得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的青年科学家郑永春曾坦言,若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国家就没希望。

就此而言,这本《空想科学“理科”读本》会成为让青少年对理科,以及科学感兴趣的重要启蒙读物,因为这里的科学问题都来自于屏幕上耳熟能详的场景,也能够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把科学“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给读者。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关空想科学的内容,如果你想了解理科和科学多么有趣,抑或如果你想对科学有更多理性的认识,那么就从阅读《空想科学“理科”读本》开始吧!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