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谈科论普
近年来,科学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公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开始转向更“上位的”精神追求,而从科学史的视角来看,科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建构,因而公众对科学不仅追求“知其然”,更追求“所以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科学共同体更加注重向公众传播科学,当然这也因为公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投票行为决定了科研经费该投向何方。另外一方面还在于当前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形式不断涌现,因而众多科研人员也开始走出象牙塔,积极地投身于科学传播事业。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通过开展科学传播获得了在公众和媒体中的可见度,他们通过媒体(包括自媒体)传播着本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而在更广泛的层次上开始对科学议题发表看法,讨论科学政策,影响科学研究的框架和议题设置,“来激励新思维,驱动科学争议,强化公众的理解,动员社会运动,并塑造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为了明星科学家,比如这本《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中涉及到的8位明星科学家。
这些明星科学家首先是在科学共同体内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当然洛夫洛克是一个特例,因为盖亚理论似乎还没有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然后他们进入到了公共领域,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学研究,比如就有人批评弦理论把优秀的科研人员和经费吸引到了该领域中,从而让其他可能对弦理论形成挑战的理论出现了人才和资源的流失,等等。
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科普网红”,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为科学发声,当然更多的还是集中于本领域的科学话题,按照本书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可能他们还没有成为明星科学家,毕竟他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公共领域。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至少他们身体力行地从事着科学传播工作,也有可能成为明星科学家,比如获得卡尔·萨根奖的郑永春,他最近一两年一直呼吁加强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重视科学教育等等,而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徐颖也被形象地称为“北斗女神”,这样的例子在国内还有很多。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正是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明星科学家才渐渐地浮现出来,他们很多地衔接起了自身科学研究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这两个维度,通过媒体把科学带到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或撰写大众科学著作,或发表评论,或主持电视节目,或倡导公众理解科学运动。
如果要为这本书赋予一个稍微文雅的名字,我想《明星“知”造》可能是一个备选,因为该书中涉及到的明星科学家首先都是知识造就的,毕竟他(她)们在各自的科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基础,绝大部分还取得了学术上让人崇敬的地位。正是科学知识让他(她)们有了从事科学传播,探讨更广泛的科学基础。“博物君”张辰亮说科普就是为科学打广告,而本书中提及的明星科学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科学的代言人。
《时间简史》《自私的基因》《语言本能》《人之误测》《人脑之谜》《宇宙的琴弦》等等都是畅销的大众科学图书,而这也都出自本书中提及的明星科学家之手,此外还有泰森和作为新时代明星科学家代表性人物的考克斯的电视节目,他们显然已经走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注:本文节选自译者为《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撰写的译者序。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