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驱动科研的原动力
□ 王大鹏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其动力何在?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停止提问……永远不要失去神圣的好奇心。”

纵观科学发展史,很多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善的科技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好奇心使然,或者说人类创新的巨大飞跃主要源自纯粹的好奇心。正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科学家们致力于去探索那些看似平常但蕴涵着宇宙奥秘的事物,并且取得了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成果。

如果伽利略没有这方面的好奇,那么他也可能不会去做在科学史上有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更不可能发现自由落体的秘密。又或者说如果不是他首次把望远镜瞄准了夜空,那么他以及后来的天文学家也不可能发现月亮上有环形山,木星有众多的卫星,土星有迷人般的光环;如果牛顿对于苹果坠地不抱有好奇心,那么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可能还要晚一些时候。

当然,伽利略和牛顿的故事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但是这足以说明好奇心的重要性。因为好奇心成为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原动力。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总书记多次提及“好奇心”这个词语,并且说到,“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很多科学家也都表示,他们之所以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就是因为小时候曾经阅读过某些科学方面的作品,也正是这些作品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埋下了从事科学研究这一工作的种子。

科普的一个重要作用也在于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并进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思索和探究。也就是说,要在让人们对科学成果发出感叹和惊呼的同时,更引导他们去探索这些科学现象背后的机制和规律。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某次科学活动上遭遇到的一个场景。

某一次科普活动上,一位老者向孩子们讲述神奇的放电现象,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呼。老者问孩子,好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看。然后老者又问想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们当然想知道为什么,但是老者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

当时我就觉得,他错过了一个多么难得的科普时机啊!孩子们刚刚萌发的好奇心就这样被他一句话给消灭了,也许可能的结果是,一些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永远不会明白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了。

所以在激发出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要用各种方法、途径和手段去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或者说告诉他们该怎么去探索,这样他们的好奇心才有可能被满足,也才有可能让他们对科学产生更多的好奇心。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菲利普·鲍尔的《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他在这本书中探究了好奇心的发展历史,让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好奇心这种优良的品质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回到现实情况,在孩子们满怀好奇地走进各种科技场馆时,我们可以通过展览展示和讲解为他们解疑释惑,但是同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疑问,那么这些疑问的解决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满足,甚至是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如何让更多的人具有好奇心,并且通过探究去满足这种好奇心,以及将好奇心转化为个人进步的动力,着实需要仔细地研究和考察。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