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大自然越来越寂静
来源:科普时报 2021-11-19

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城市是喧嚣的,那里机器轰鸣,车水马龙;而大自然则是清幽的,那里山清水秀,草长莺飞。实际上,大自然也曾经十分“喧嚣”,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开头,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阴郁的画面,人类通过各种化学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让原本鸟语花香的春天变得异常寂静,甚至这也会危及人类自身。

而《日益寂静的大自然》则从更宏大的视角来探讨为什么大自然变得越来越寂静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刚刚结束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在此时来阅读这样一本博物学图书应该说更有现实意义。

从广义上来说,博物学图书也可归结为科普读物之中,只不过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图书。就像土摩托(袁越)在《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第2版)代序中写过的那样,“非虚构类书籍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告诉你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第二类教会你一些你以前不具备的技能,第三类能够改变你的一些陈旧甚至错误的世界观。”博物学图书大抵上应该归属于第三类,因为它更多地会启发我们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世界。甚至可以说,这类图书不适合匆忙翻阅,而要细细品读,惟其如此,方能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其中的灵魂。

回到这本书本身。即便我们不去阅读文字而只是浏览其中的插图,也会油然而生一种复杂的情感,那就是物种曾经那么多元,但是如今却有些“凋零”,看着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图画,遥想着它们生存的那个世界有多么传奇而神秘,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那些曾经自由驰骋的鸟类如今只能停留在我们的臆想中,“现代的博物馆可以说是这些鸟类的坟场,所有博物馆都是世界上消失物种的墓园”,但是“这些从地球上灭绝的物种、我们失去的大部分昆虫,在它们消失时,甚至连个只有墓碑的空坟都没有……”因为某些动物就是因为移民的涌入而被吃没的,比如渡渡鸟,候鸽,大海雀等等。当然,在时间的长河里消失的不仅仅有动物,还有植物的人为迁徙,在某些植物身上,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血泪。“外来竞争者若成功定居下来,会使原生种被排挤到边缘地带,甚至被排挤出去或者遭外来的敌人猎食,直到整个物种灭绝。”

这是一本融合了文学、历史、人类学、生态学、动物学、语言学和环境学在内的佳作。当然,我们首先需要承认的是科普书,甚至也包括博物学图书并不好写,因为它往往会在“专业读者的无聊与普通读者的晦涩之间摇摆”,但是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作者用全景的视角探讨了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文明之间的深层次关联。一方面,我们可以“回味”但无法“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因为昨日不再了,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这种“回味”来更好地珍惜当下,着眼未来。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跟随作者理性的笔触,去体悟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反思同样是大自然一部分的人类,该如何更好地避免“卷入熵旋涡”。

这是一本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佳作。说它感性,是因为作者的叙事处处体现着人文的情怀,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自然的力量、优雅,甚至有些“无奈”。说它理性,那是因为很多地方都有作者独特的思辨和慎思,也有很多能直击心灵的“金句”,比如,“世界的改变导致我们踏上了未知的道路,冒险的途径,我们越来越重蹈覆辙,画地自限,也因此不断复制迷宫,人类试图从复制的迷宫中找到新的道路,却同时又破坏了新事物,以致道路与出口越来越少。”比如,“我们必须让生命继续环绕在我们的四周,继续存活在地球村之中,否则地球村将满是水泥。”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依靠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大自然是人类的躯体,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与大自然不断互动。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不外是自然与人相联系,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地球生命的多样性,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源头,也造就我们多样性的历史。这是一本值得我们认真品读的博物学图书。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