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技术的阴暗面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5-26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流行语。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健康的食品、更安全的饮用水、更长的人均寿命……对人类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但是,我们在享受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某一项具体的技术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负面效应。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改变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给人类带来大规模的杀伤甚至是毁灭;再比如,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出行会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叫车软件”,而一些所谓的“数字难民”则面临出行困难的窘境……一系列调查显示,某些人之所以对科技发展持负面态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自己有被“抛弃”的主观感受。

    实际上,技术进步与其阴暗面是如影随形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善用技术,或者说实现“科技向善”。相信绝大多数人在享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益处时,并不会把目光转向探讨技术的负面效应或者阴暗面的作品。在这方面,《技术的阴暗面》是一部值得参考的科普读物,也可以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技术。

    本书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从众多角度探讨了技术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冲击,而且有些冲击是隐性的,使我们不知不觉的“放弃抵抗”,也是我们丧失某些技能的一种标志,或者说是一步步滑向技术所构建的“迷宫”。比如,“自从引入卫星导航技术以来,很少有人学习如何查阅地图。这只是由于依赖现代技术而造成技能丧失的一个例子。”很多人对这个例子都会有所触动,我们把某些技能“让渡”给了软件以及它背后的技术,而这也会造成某种“知识的错觉”,人们倾向于认为人(技术)之所思即吾之所思,但是实际上我们自己往往是一无所知。

    再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让我们有了瞬间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也得以将浩如烟海的文献电子化,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和信息的普惠,这一切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存储格式的迭代升级,但是“每种类型的存储介质都会随着存储空间的增大和性能的增加而在10年内消失。”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过去的3.5寸软盘如今几乎没有任何一台电脑可以打开,而在作者看来,这也是技术发展的阴暗面之一。

    当然,这仅是从书中摘取的两个例子,作者还从医药、农业、自然灾害——比如磁暴引发通信瘫痪、火灾、气候变化,甚至是社会孤立等众多方面论述了我们未能认识到的技术的阴暗面。

    作者主张“对技术的依赖使得我们在某些自然事件前不堪一击”,甚至给出了众多的案例和详细的叙述,不过他依然秉持技术中立的客观立场,作者写道:“虽然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涉及技术创新的阴暗面,但是我认为全球开发和破坏的真正灾难性潜力与技术无关,而是与人口的扩张以及人的自身利益和人性有关。技术只是实现自我毁灭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原因。” 所以,决定技术发展方向的依然是人类自身,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哲学层面的问题,人类是否应该把自己的永续发展完全托付给技术,或者说由技术主导人,而非人来主导技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虽然表面上看来作者通篇都在论述技术的阴暗面,尤其是“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还不采取行动,必然会导致文明的崩溃,甚至人类的崩溃”。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作者对人类未来仍然持有与马特·里德利在《理性乐观派》中表达的类似的谨慎乐观,因为他相信,“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已经取得的进步将在未来继续普惠众生”。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