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需要从有效转向负责任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8-28


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目前越来越多的三级公立医院医生在短视频平台实名认证后进行健康科普,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在健康类科普视频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非专业人士的“伪科普”仍然存在。

早在2017年,中国健康科普联盟成立时就有专家表示,“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可是健康科普信息,特别是优质的健康科普信息供给严重不足”。有关数据显示,在健康方面,如果前期预防投入1元钱,便可节约治疗费8.5元、抢救费100元,可见医疗健康科普的重要性。我们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接受过科普培训的非医学专业人士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别人的生命,比如实施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也说明了医疗健康科普能够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

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些非医学专业出身的主播也做起了医疗健康科普,但是他们并不是向用户传递健康知识和理念,真正目的只是赚取流量。

在现实情况中,一些与科普有关的短视频出现了“演员”,剧中有科学家、律师、医务人员等,他们通过绘声绘色地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为了剧情需要,“演员”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如果把这些角色搬到科普相关的短视频中,如某些博主穿上白大褂后“摇身一变”成为医务工作者,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做起了科普,网民未必能够分辨其中真伪。一些为了打造人设而假借科学之名传播非科学和伪科学的“科普”,不可能带来有效的结果,不负责任的科普反而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科普要发挥价值引领的问题,这其实涉及多个方面,比如科普从业者、科技工作者、科普内容传播、科普方式方法等维度。与此同时,我们呼吁科普需要从有效向负责任转变。

科普的有效性必须要建立在负责任的基础之上。比如,在从科研成果向科普内容转化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以及脱离情境的引用等情形,这虽然是为了有效传播,但是从过程和结果来看,不能称为负责任的科普。因为有效是让人们“知其然”,而负责是让人们“知其所以然”,有效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行为,某些“假科普、真带货”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典型表现,而负责的科普更注重过程导向,也就是从“科学是什么”转向对“科学为什么”的传播。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开展负责任的科普。第一,我们要对传播内容的科学性负责,确保所传播内容是真实的、值得推敲的,要以对科学传播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基础,不能单纯地依赖直觉;第二,我们要确保传播过程是负责任的,坚持必要的准则和规则,践行科普伦理规范和价值观;第三,我们要对受众负责,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等途径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最终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