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向奔赴”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9-25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坚持把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助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急需从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高度来认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推动两者“两翼齐飞”,厚植科学普及的高原沃土,建设更加宏伟的科技创新高峰。9月15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印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这一制度安排。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科普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研人员的科普热情持续高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我国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日前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公众可以近距离感受科技之美、体会科技之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如果公众能更加广泛地理解科技对实际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贡献,那么科技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比如,形成良好的支持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为科技创新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大军,等等。尤其是当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更需要具备获取和分辨信息的技能。尤其在面对一些前沿科技成果的时候,如果公众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加之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不及、不到位出现了信息失真,那么有可能会导致非科学和伪科学的传播和扩散。因此,我们亟需对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及时地普及。

自2016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普及,比如在项目结题报告中增设“项目成果科普性介绍或展示网站”一栏,但是此次《意见》的出台更意味着科研项目的科普从“软任务”变成了“硬要求”,从“应该”转向了“必须”。当然,这也就关系到科学家或者说承担项目的科研人员需要在理念和行动上重视科普的作用,认识到科普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副产品,而是一个时代的“战场”。

同时,从承担项目的科学家及其团队的视角来看,我们经常说科学家是科普的“第一发球员”,他们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是“元科普”的源泉,他们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种知识,科学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掌握科学知识这一力量的群体,科学家面临着一个新的使命,那就是要做科学的传播与普及,因为如果“将知识体系限定在小圈子里,会削弱哲学的精神,最终导致精神的贫瘠”。

当然,从项目承担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考虑,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能够做好科普,因而就需要打造科普团队,甚至是通过协作与合作的方式来推动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这也意味着在项目申请的过程中,需要同步考虑科普相关的内容,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双向奔赴”。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