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逢年过节,人们常会使用“心想事成”这个词表达祝福。如果心想就能事成,生活该有多么美好。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心想事成”,而有些人却“事与愿违”,抛开客观因素不谈,主观上两者有何差别?
心流状态助力梦想成真
每个人都会思考和行动,但是专注程度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曾提出“心流”的概念,指人们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某项行为时表现的心理状态。这一状态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在心流状态中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充满秩序感和掌控感,并且效率倍增,常有灵感和创意浮现,事情进展得格外顺利。
以学习为例,处于心流状态的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心无杂念专注于当下的思考,在单位时间中获得更多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此时学习者的前额叶活动明显加强,而杏仁核的活动减弱,这意味着学习者有强烈的内在目标驱动,并且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之中。学习者的中脑、小脑、丘脑和上顶叶皮层在此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活。这些脑区与注意力的分配有关,意味着学习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断分配给关注对象并完成挑战。
事实上,每个人都体验过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只不过有些人是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容易体验到心流状态,更加投入学习和工作,从而收获更多成果。另一些人在玩电子游戏、看电影、打麻将的时候容易体验到心流状态,于是将大把的时间用在这些难以产生效益的事情上,久而久之便陷入碌碌无为的泥潭。
进入心流状态需要三个条件
如何在你想做的事情上进入心流状态呢?脑科学和心理学家们给出了一些建议。
要有内心认可的明确目标。明确的目标会激活你的前额叶,使你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向着目标前进。目标越明确,越是你真心想要实现的,就越有内在驱动力去行动。儒家的修身功夫中特别强调“诚意”,就是说起心动念要真诚、发自内心,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着你勇往直前。
要把任务进行拆解使其与自身的能力匹配。有研究证明,学习者对任务挑战的认知是决定其能否进入心流状态的关键。当学习者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难以完成任务挑战时,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当学习者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显著高于任务复杂度、可以轻易完成任务时,会产生无聊的情绪。两者都会导致注意力涣散,难以进入心流状态,只有当学习者认为面对的任务挑战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当,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达成时,才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这也就提醒我们,如果面对的是有难度或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任务挑战,应将其拆分成一个个小而具体的任务挑战,这样就可以与自身能力匹配,集中精力逐一破解。《道德经》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就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处一步一步完成。
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了进展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是一声赞许、一份礼物或者一段自在时光。积极的反馈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奖赏回路中的多巴胺的释放会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且激活前额叶皮层引起更强烈的驱动力,去完成任务以获得新的奖赏。这就好比一个不断升级的闭环系统,奖赏引起愉快的情绪,愉快的情绪引起持续的行为,持续的行为又引起新的奖赏,如此循环往复,日益精进。这个“奖赏回路”亦正亦邪,它也是烟瘾、酒瘾、赌瘾、暴力成瘾等一切成瘾行为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把它用在正确的事情上,就会培养起很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习惯。
大脑充满了无穷能量,心流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求梦想。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收获更多成长与快乐。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